19.1.12

柏林愛樂: 傑隆提斯之夢


湊巧牌子號碼是我的生日,有一次我還拿到1812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aniel Barenboim  Dirigent
Anna Larsson  Mezzosopran
Ian Storey  Tenor
Kwangchoul Youn  Bass
Rundfunkchor Berlin
Simon Halsey  Einstudierung
Edward Elgar
The Dream of Gerontius, Oratorium op. 38 

在世人的眼中無論是威風凜凜進行曲或是謎語變奏曲都是艾爾加的代名詞,即便這齣清唱劇才是艾爾加自認為最重要的作品。另一件奇怪的事情是,即便英國的樂評都給與艾爾加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既普賽爾之後三百年,英國內第二位能與歐陸作曲家相提並論的大師,艾爾加一生都難逃各種自卑的心態:鄉村長大,到了倫敦永遠改不掉自己的口音和用詞,妻子卻靈慧精通各國語言,在新教盛行的英國卻有著天主教信仰,要出版宗教性的音樂作品還會被出版商評論說:你的歌詞裡面出現太多次瑪麗亞,我怕會賣不出去;而在強調傳統與正統的十九世紀末,菁英主義盛行的倫敦,沒有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艾爾加,即便成功,也始終找不到個自己的定位。

從Kulturforum看愛樂,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角度

傑隆提斯之夢是一齣長達90分中的清唱劇,通常在上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間會有中場休息,但這次在音樂會開始前,巴倫波因用德文向觀眾說這次他希望從頭演到尾,中場不休息,且在兩部間希望觀眾能忍住不要鼓掌中段演出。聽到他說德文還真的很奧妙。他指揮幾乎都在樂團的兩拍之前,非常神奇。我隔壁做了一個母親帶了兩個六歲的小妹妹,三個人座四個位置,看到這幕心理其實一陣悸動,畢竟那和我的某個夢中場景完全相同。小妹妹很可愛,有時候會坐不住,但也不會不乖吵鬧,會偶爾爬到媽媽身上,偶爾看看我,我就對她笑一笑。

曲子本身其實很好聽,雖然歌詞內容其實頗為貧乏,大致上就是傑隆提斯這個老人要過世了,而在過世之後有天使來與他的靈魂對話,然後就如同其他音樂作品一樣讚嘆上帝的偉大。歌者都唱得很棒,只是男低音那個韓國人(?)聲音雖然很雄厚但卻常常聽不出來他到底在唱甚麼字有點可惜。全曲結束後看著巴倫波因的背影,每次當自己看見這些大師的背影時,總會有一些感動。會想到當年在國家音樂廳看見羅斯托波維奇,想到史特拉文斯基在自傳中提到即便自己不是柴可夫斯基的迷,但在某場音樂會結束後看見他還是一種很大的震撼與洗禮。

當天晚上的錄音,據說柏林愛樂的人已經覺得看不懂巴倫波因在指甚麼而決定自己演奏了

柏林愛樂,當我越來越習慣這個樂團的聲響之後,當我不再對聽音樂會感到興奮的時候,有時候我在想,這除了是個會不會有這一天的問題,更是一個那我之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我想這大概是我覺得自己有一大堆解決不完的問題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