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14

Bachfest in Leipzig萊比錫巴哈音樂節

最後一天晚上的深夜小提琴獨奏會後,觀眾再看巴哈之墓

說到萊比錫就要說到巴哈,而我為了看巴哈工作過的Thomaskirche三度造訪了萊比錫,三次因為不同原因而失之交臂,直到第四次不著意的才終於有進去了Thomaskirche但卻沒看到墓,第五次去才真的了無遺憾的看到了他的墓,也真算是十分曲折的邂逅。這次找個週末到萊比錫參加巴哈音樂節,享受了一個三天兩夜的音樂,藝術與美食(?)的饗宴。



(1) 開幕音樂會 Eröffnungskonzert
13.06.2014, 17:00 Uhr, Thomaskirche
Thomasorganist: Ullrich Böhme
Solist: Julia Sophie Wagner (Sopran), Susanne Krumbiegel (Mezzosopran), Benno Schachtner (Altus), Martin Petzold (Tenor), Andreas Scheibner (Bass)
Thomanerchor Leipzig
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 (Ensemble in residence)
Mitglieder des Leipziger Barockorchesters
Leitung: Gotthold Schwarz
J. S. Bach: Meine Seele erhebt den Herren, BWV 733
J. S. Bach: Magnificat D-Dur, BWV 243
C. P. E. Bach: Magnificat, Wq 215 (BR-CPEB E 4.2)
C. P. E. Bach: Heilig, Wq 217 (BR-CPEB F 77)


開幕音樂會定在周五的下午五點實在相當累人,早上在學校工作完後馬上搭火車去萊比錫,還要怕誤點,到了飯店check-in之後就匆匆往Thomaskirche去了。門外已是人山人海,相當有氣氛。進了教堂之後才發現原來樂團是坐在二樓有管風琴的Gallery演奏,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人根本就看不到樂團,很是可惜。要是知道我就絕對會買露臺的位置。雖然票價已超過三張小朋友,我的位置的音響效果卻也略嫌不好,不過音樂本身有許多令人意外的驚喜就是了(像是CPE BachMagnificat就意外的讓人喜歡)。樂團很不錯,但是就有一種沒有辦法仔細觀察樂團的快感,結束之後連指揮長甚麼樣子都不知道,雖然CP值不高(喂,音樂不是這樣衡量得好嗎?!),但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經驗。


附上2010(?)去Auerbach Keller時的照片,幾年後我還是點了一樣的黑啤

結束後去著名的Auerbach Keller吃飯,剛好當天有大學的活動,不斷有人在致詞有點煩,不過東西還是一樣的道地德式,相當令人滿意。


第二天早上去了Leipziger Spinnerei。上次去是某年的聖誕節前夕而也已經是好幾年前了。那裏還是一樣有令人驚艷的展覽,雖然天氣不佳,但是還算不錯。午飯過後去了舒曼和克拉拉的故居參觀(也是他們新婚後的房子),也路過了孟德爾頌那有氣派的房子,不過沒甚麼興趣所以就沒進去了。看完之後看看時間差不多就去了布商大廈聽管風琴音樂會了


Spinnerei有攝影特展,這一香腸和手指系列還滿喜歡的

 (2) 布商管風琴獨奏會Orgelstunden
14.06.2014, 17:00 Uhr, Gewandhaus, Großer Saal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zum 300. Geburtstag
– D. Buxtehude: Toccata d-Moll, BuxWv 155
– D. Buxtehude: Nimm von uns, Herr, du treuer Gott, BuxWV 207
– D. Buxtehude: Te Deum laudamus, BuxWV 218
– C. P. E. Bach: Sonate g-Moll, Wq 70/6
– J. S. Bach: 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BWV 682
– J. S. Bach: O Lamm Gottes, unschuldig, BWV 656
– J. S. Bach: Präludium und Fuge e-Moll, BWV 548
Organist: Masaaki Suzuki

這場音樂會是紀念CPE Bach三百週年生日的音樂會。昨天的開幕音樂會之前主辦方有特別強調今年是CPE Bach的三百週年生日。而我也才突然理解到原來巴哈音樂節並不是只有我們熟知的那個 巴哈” (JS Bach),他的兒子其實也都是巴哈呀!其中也有不少知名的作曲家像是在漢堡的CPE Bach.不過他兒子的音樂我真的不熟,記得在上音樂史時有聽過那麼一兩首交響曲,其他真的就不知道了。音樂會本身其實還好,Buxehude的作品略嫌無聊,CPE Bach的稍為好一些,JS Bach出名不是沒有緣故,他的作品相較之下就顯得艱深而層次豐富,不過也很可能是因為我對他的風格比較熟悉的原故。

布商的管風琴從二樓看過去沒有那麼驚人
但這台管風琴從一樓看來就相當壯觀

其實我沒有特別喜歡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音樂,這次特別來聽主要也只是想要進去布商的音樂廳看看。裡面的管風琴我之前就看過照片覺得相當impressive,到了現場之後看起來比想像中的小,所以一開始有點小失望(後來發現是因為角度的關係)

Kaffee Riquet是百年老店,室內裝潢受到古蹟保護法的保

聽完音樂會之後其實還早,慢慢的走到之名的大象咖啡店Riquet去吃了冰淇淋和晚餐,在Marktplatz聽了一下露天音樂會後(完全沒印象到底是甚麼),就到Thomaskirche去聽最後一場深夜小提琴獨奏會

(3) 深夜小提琴獨奏會Werke für Violino solo
14.06.2014, 22:30 Uhr, Thomaskirche
– J. S. Bach: Partita d-Moll, BWV 1004
– J. S. Bach: Partita E-Dur, BWV 1006
Solist: Midori Seiler

這是這次巴哈音樂節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場,也大概會是一輩子當中難得的經驗。晚上十點半其實天色已暗,教堂內仍是燈光明亮,卻點了幾盞蠟燭。直到大家坐定位後,燈才全暗了下來,獨奏者悄悄的進場,拿起提琴,眾人屏息,在寂然空蕩的教堂裡拉起了巴哈的Partita,每個細節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像是穿梭到某個時空去一樣,完全忘了自己在哪裡,只有琴聲與這個空間,沒有視覺效果卻透過d小調鬱鬱的琴音讓人格外感到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有點像是做瑜珈時老師說的感受自己身體在空間的移動,只是這次是一種靜止的感受。
相當令人能夠沉思和感受自己存在的表演方式,非常非常喜歡。相較起獨奏者站在燈光聚集的舞台上接受眾人的目光,這種在暗夜空蕩的教堂裡的獨奏會,才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更啟迪哲思,反射自己靜而深刻的內在,沒有太多感想,只有自己。

於是這讓我的巴哈音樂節畫下完美的句點,可惜的是住在在萊比錫的四五個朋友湊巧這週末都不在,不然在知性之餘還可以增加一些娛樂行程。不過就當做我在七月做實驗前的放鬆吧!

附上飯店套房的一隅,可看日落美景,請勿欣羨


__

17.7.14

在黃金大廳欣賞維也納愛樂

Wiener Philharmoniker bei Wiener Festwochen
Sa. 21.06.2014. 15:30
DIRIGENT: Mikko Franck
Dmitri Schostakowitsch
Symphonie Nr. 1 in f-Moll, op. 10 
Richard Strauss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 28
Salomes Tanz aus der Oper "Salome" (Tanz mit den sieben Schleiern)

維也納愛樂在金色大廳的演出本來就一票難求,原本不抱任何期待聽到維也納愛樂演出的我,在機緣巧合下竟然有幸買到了Musikverein大廳的最好座位,我想這大概是任何樂迷夢寐以求的事。除非住在維也納,大概這輩子很難有這樣好的機緣了。

這次的指揮原本是楊頌斯,但是因為他生病(Gute Besserung!)所以找芬蘭籍的Mikko Franck來代打。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人把票退了才讓我有機會買到票。音樂會和之前參加的導覽(欲看導覽心得請按我),參加導覽後得到資訊去買票,可說是完全無縫接軌,買到票後的心情讓我根本就是用跳的跳回Musikverein,畢竟在導覽時聽到小提琴在大廳迴盪的那種悸動實在太誘人。開場前趁著10分鐘的空檔喝了杯doule expresso確保我不會睡著(畢竟我前一天晚上非常心安理得的party到早上五點,雖然後來證明根本就不可能睡著)。由於我當天穿得真的太隨性了,坐在高價位的位置上還被音樂廳內的工作人員過來 用英文關切我是否有票()。不過也藉此讓我和後坐的老奶奶稍稍攀談了一番秀秀我流利的德文(甩髮)


我當天就是穿成這樣去金色大廳聽了維也納愛樂


上半場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交響曲,沒記錯的話是他19歲時在列寧格勒音樂院的畢業作品。相當無害但卻相當有他風格的一首曲子。詮釋上中規中矩,厲害的是音色的完美,樂句的流暢以及樂句間的無縫接軌(!音樂是音樂,不要藉機胡扯好嗎?)Musikverein的音響效果非常好,如同導覽時說的一樣,可以感覺到整個木製的大廳都在與樂團共鳴。樂團的聲部平衡完美,這方面我覺得比柏林愛樂很多時後都來得好,不知道是不是音樂廳的緣故。好多地方聽得都覺得好想哭,雖然有點不知道是因為來到這個廳太激動的緣故還是維也納愛樂演太好。也有可能是知道音樂史上有這麼多事件圍繞在這個地方,而自己竟然有幸在這裡聆聽,而感激這份不可思議的幸運。總之是整首交響曲是相當完美的演出。

中場休息的時候照慣例點了一杯白酒,意外的相當便宜。讀讀節目單,觀察一下群眾。
下半場是維也納的特產理查史特勞斯,和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相較之下,整個樂團的音響突然鮮明了起來。我想除了配器與風格的原故之外,更是因為這個樂團對於這位維也納作曲家的熟悉。整個樂團感覺就像不需指揮就能如此活靈活現。此外,第一次有種聽現場就像是在聽CD一般,我想除了是因為演出的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個廳的音響效果,讓人每個聲部都聽得很清楚。這也難怪朋友曾經說過維也納愛樂在黃金大廳的完美是在其他音樂廳無法體驗到的。畢竟樂手習慣這個好廳,知道怎麼樣的音量會有怎麼樣的平衡,但是出了這個音樂廳也許有些條件就變了,樂手也要相對應的在平衡上做變化。這大概也是為什麼Musikverein下方要興建一個如此高科技的彩排廳的緣故(請見導聆)。總之這是一場非常完美的音樂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音樂廳內禁止照相但是還是看到很多人在音樂會結束後拿相機出來照了。不過我很乖很遵守規定(就算照了我也不會告訴你)。最後毫無遺憾的離開音樂廳,一蹦一跳的哼著沙樂美的旋律,離開前再回頭看看了整棟建築,剛才的音樂會簡直就像是不可思議的聖地之旅。這趟維也納行雖然短暫但卻令人振奮。我一定還會再來!

__


9.7.14

參觀維也納黃金大廳

早上一杯維也納咖啡
Sa. 21.06.2014. 13:45

第一次去維也納卻只能待上星期五晚上與星期六整天,怎麼想都覺得不夠。身為樂迷在去之前一定要查查看有甚麼音樂會。發現星期六下午有一場維也納愛樂的Abo音樂會,但票卻全數售罄。聽了幾個愛樂朋友都說票難弄之後,完全不抱任何期待能夠維也納愛樂金色大廳享受維也納愛樂的我,非常心安理得的在星期五晚上party到星期六早上五點,睡了六個小時之後睡眼惺忪的起床梳妝,慵懶的在咖啡店喝了杯維也納咖啡,隨興的漫步在絕美的市中心,想說聽不到音樂會就算看看那棟建築也好,於是到了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就翻譯成音樂之友會好了)的門前,拍了幾張照,走進去看一下,果然15:30的音樂會全數售罄,但卻發現13:00有英語導覽,想說聽不到音樂會參加一下導覽也好。不過我當然是參加13:45的德文導覽。

看看還有時間,吃了點東西後漫步到Musikverein前面,買了參加導覽的票後等了一下就進去了。帶我們參觀的Julia非常棒,她先告訴我們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1812年成立的,然後這棟建築是十九世紀末才由各方資助蓋好的,屬於音樂之友會的財產。整棟樓就是一個希臘神殿,內外長寬都是黃金比例,這也是為何音樂廳音響效果特別好的原因之一。最初的設計就如同真的希臘神殿一樣,整棟建築只有一樓正面唯一一個出口。這其實相當不方便,想想看音樂會後所有觀眾和樂團團員要一起擠出門會有多麼壅塞,所以後來一樓就稍稍做了調整增加了幾個出口。整棟建築內大大小小總共有4個廳,每年在此舉辦的音樂會就超過八百場。還為此特別蓋了一個可充當排練廳的音樂廳。

Julia說由於15:30有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就是我放棄要買票的那場),所以我們最好從樓上開始。首先我們參觀了以布拉姆斯為名的小廳。廳內顯然也是希臘式建築風格,前後左右的對稱相當完美。從柱子到天花板,真的是精雕細琢華美絕倫。當年蓋音樂廳時音樂之友會的人分成兩派,一派要求華美,一派要求省錢簡潔。簡潔派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為蓋音樂廳的錢都是各方贊助酬來不易,不宜揮霍,另一方面他們怕音樂廳太華美讓聽眾只注意建築而無法專注於音樂上。不過還好當年要求華美精緻的那派人堅持了下來,才讓我們今日得以再如此絕美的廳堂內享受音樂。接下來又告訴了我們小廳名字的由來。布拉姆斯在死後將自己的所有手稿以及與音樂相關的物品全部捐贈給音樂之友會,而他是一個非常有條理的人,把所有自己的所有作品完整編列無條件送給了音樂之友會,這份檔案至今還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就知道把這個廳的名字獻給他是有多麼理所當然的了(此外布拉姆斯還當了三年Singakademie的總監)。接下來介紹了以前舞台是在小廳的正中央,聽眾坐在舞台四周。但是一來十九世紀的觀眾不如今日的乖乖牌,手上可都拿著晚餐水果宵夜來社交,要是舞台在中央而且演出不合觀眾口味的話,蘋果皮、橘子皮就都往舞台上飛了。舞台在中央會讓音樂家無處可跑,所以舞台被改到前方,至少音樂家還比較容易逃

接下來跨過沉重的大門就到了令人屏息的金色大廳。

裡頭的美不必言說,只能說有如傳奇。導聆小姐仔細了介紹了各種不同的票價和細心比較了優劣,當然對傳奇般的新年音樂會和舞會也多有著墨。各種奢華的可能在此就不多提,只想記錄一下為何這個音樂廳音響效果奇佳的幾個原因。首先整個廳都是木製的。柱子,天花板,地板到旁邊偽裝成大理石的柱子都是。整個音樂廳就如同一個超大音箱一般能與管弦樂團共鳴。當初木製有一部分是因為錢不夠買石頭,許多贊助人都有森林領的,叫人去自己的領的上砍幾棵樹捐給音樂之友會其實是最便宜的。再來是音樂廳上頭的天花板和真正的天花板之間其實還有幾公分的距離,讓木製的天花板雕塑能隨著音波共振並把音波往各個方向反射。牆壁上和柱子上的雕刻也有同樣的效果。但最重要的還是音樂廳底下是一個很大的空間,原本的設計是為了能快速撤離座椅以方便在舞會與音樂會之間的轉換,但沒想到卻是幫這個音樂廳加了一個超大共鳴箱。講到這裡,突然有位小提琴手走上舞台,開始為15:30的音樂會做些簡單的準備。聽到他那純粹的琴音在整個廳裡迴響,雖然簡簡單單,卻覺得好感動,真的好想好想得到一張音樂會的票。此外還介紹了維也納愛樂這個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其實有三種不同的種類,每種的購票方式與地點都不同,就算是老樂迷搞也可能會錯票口,不像柏林音樂會都一樣,其實相當有趣。


最後我們參觀了可以當排練廳也可以當音樂聽的第三個廳。這個廳當排練廳時可以調整後面的吸音板來模擬音樂廳的情況,所以音響效果可擬大廳或是其他音樂廳(如果維也納愛樂出去巡迴的話)。再來也可以舉辦音樂會,坐椅很貼心可以視買票人數調整,好讓音樂家總有高朋滿座的錯覺,相當貼心。接下來Julia又講了一些關於音樂之友會的軼事,零零總總就不多提,總之這真是這輩子聽過最好的導覽之一,滿滿的感動之後,決定想辦法弄票去了!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