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14

Bachfest in Leipzig萊比錫巴哈音樂節

最後一天晚上的深夜小提琴獨奏會後,觀眾再看巴哈之墓

說到萊比錫就要說到巴哈,而我為了看巴哈工作過的Thomaskirche三度造訪了萊比錫,三次因為不同原因而失之交臂,直到第四次不著意的才終於有進去了Thomaskirche但卻沒看到墓,第五次去才真的了無遺憾的看到了他的墓,也真算是十分曲折的邂逅。這次找個週末到萊比錫參加巴哈音樂節,享受了一個三天兩夜的音樂,藝術與美食(?)的饗宴。



(1) 開幕音樂會 Eröffnungskonzert
13.06.2014, 17:00 Uhr, Thomaskirche
Thomasorganist: Ullrich Böhme
Solist: Julia Sophie Wagner (Sopran), Susanne Krumbiegel (Mezzosopran), Benno Schachtner (Altus), Martin Petzold (Tenor), Andreas Scheibner (Bass)
Thomanerchor Leipzig
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 (Ensemble in residence)
Mitglieder des Leipziger Barockorchesters
Leitung: Gotthold Schwarz
J. S. Bach: Meine Seele erhebt den Herren, BWV 733
J. S. Bach: Magnificat D-Dur, BWV 243
C. P. E. Bach: Magnificat, Wq 215 (BR-CPEB E 4.2)
C. P. E. Bach: Heilig, Wq 217 (BR-CPEB F 77)


開幕音樂會定在周五的下午五點實在相當累人,早上在學校工作完後馬上搭火車去萊比錫,還要怕誤點,到了飯店check-in之後就匆匆往Thomaskirche去了。門外已是人山人海,相當有氣氛。進了教堂之後才發現原來樂團是坐在二樓有管風琴的Gallery演奏,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人根本就看不到樂團,很是可惜。要是知道我就絕對會買露臺的位置。雖然票價已超過三張小朋友,我的位置的音響效果卻也略嫌不好,不過音樂本身有許多令人意外的驚喜就是了(像是CPE BachMagnificat就意外的讓人喜歡)。樂團很不錯,但是就有一種沒有辦法仔細觀察樂團的快感,結束之後連指揮長甚麼樣子都不知道,雖然CP值不高(喂,音樂不是這樣衡量得好嗎?!),但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經驗。


附上2010(?)去Auerbach Keller時的照片,幾年後我還是點了一樣的黑啤

結束後去著名的Auerbach Keller吃飯,剛好當天有大學的活動,不斷有人在致詞有點煩,不過東西還是一樣的道地德式,相當令人滿意。


第二天早上去了Leipziger Spinnerei。上次去是某年的聖誕節前夕而也已經是好幾年前了。那裏還是一樣有令人驚艷的展覽,雖然天氣不佳,但是還算不錯。午飯過後去了舒曼和克拉拉的故居參觀(也是他們新婚後的房子),也路過了孟德爾頌那有氣派的房子,不過沒甚麼興趣所以就沒進去了。看完之後看看時間差不多就去了布商大廈聽管風琴音樂會了


Spinnerei有攝影特展,這一香腸和手指系列還滿喜歡的

 (2) 布商管風琴獨奏會Orgelstunden
14.06.2014, 17:00 Uhr, Gewandhaus, Großer Saal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zum 300. Geburtstag
– D. Buxtehude: Toccata d-Moll, BuxWv 155
– D. Buxtehude: Nimm von uns, Herr, du treuer Gott, BuxWV 207
– D. Buxtehude: Te Deum laudamus, BuxWV 218
– C. P. E. Bach: Sonate g-Moll, Wq 70/6
– J. S. Bach: 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BWV 682
– J. S. Bach: O Lamm Gottes, unschuldig, BWV 656
– J. S. Bach: Präludium und Fuge e-Moll, BWV 548
Organist: Masaaki Suzuki

這場音樂會是紀念CPE Bach三百週年生日的音樂會。昨天的開幕音樂會之前主辦方有特別強調今年是CPE Bach的三百週年生日。而我也才突然理解到原來巴哈音樂節並不是只有我們熟知的那個 巴哈” (JS Bach),他的兒子其實也都是巴哈呀!其中也有不少知名的作曲家像是在漢堡的CPE Bach.不過他兒子的音樂我真的不熟,記得在上音樂史時有聽過那麼一兩首交響曲,其他真的就不知道了。音樂會本身其實還好,Buxehude的作品略嫌無聊,CPE Bach的稍為好一些,JS Bach出名不是沒有緣故,他的作品相較之下就顯得艱深而層次豐富,不過也很可能是因為我對他的風格比較熟悉的原故。

布商的管風琴從二樓看過去沒有那麼驚人
但這台管風琴從一樓看來就相當壯觀

其實我沒有特別喜歡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音樂,這次特別來聽主要也只是想要進去布商的音樂廳看看。裡面的管風琴我之前就看過照片覺得相當impressive,到了現場之後看起來比想像中的小,所以一開始有點小失望(後來發現是因為角度的關係)

Kaffee Riquet是百年老店,室內裝潢受到古蹟保護法的保

聽完音樂會之後其實還早,慢慢的走到之名的大象咖啡店Riquet去吃了冰淇淋和晚餐,在Marktplatz聽了一下露天音樂會後(完全沒印象到底是甚麼),就到Thomaskirche去聽最後一場深夜小提琴獨奏會

(3) 深夜小提琴獨奏會Werke für Violino solo
14.06.2014, 22:30 Uhr, Thomaskirche
– J. S. Bach: Partita d-Moll, BWV 1004
– J. S. Bach: Partita E-Dur, BWV 1006
Solist: Midori Seiler

這是這次巴哈音樂節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場,也大概會是一輩子當中難得的經驗。晚上十點半其實天色已暗,教堂內仍是燈光明亮,卻點了幾盞蠟燭。直到大家坐定位後,燈才全暗了下來,獨奏者悄悄的進場,拿起提琴,眾人屏息,在寂然空蕩的教堂裡拉起了巴哈的Partita,每個細節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像是穿梭到某個時空去一樣,完全忘了自己在哪裡,只有琴聲與這個空間,沒有視覺效果卻透過d小調鬱鬱的琴音讓人格外感到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有點像是做瑜珈時老師說的感受自己身體在空間的移動,只是這次是一種靜止的感受。
相當令人能夠沉思和感受自己存在的表演方式,非常非常喜歡。相較起獨奏者站在燈光聚集的舞台上接受眾人的目光,這種在暗夜空蕩的教堂裡的獨奏會,才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更啟迪哲思,反射自己靜而深刻的內在,沒有太多感想,只有自己。

於是這讓我的巴哈音樂節畫下完美的句點,可惜的是住在在萊比錫的四五個朋友湊巧這週末都不在,不然在知性之餘還可以增加一些娛樂行程。不過就當做我在七月做實驗前的放鬆吧!

附上飯店套房的一隅,可看日落美景,請勿欣羨


__

17.7.14

在黃金大廳欣賞維也納愛樂

Wiener Philharmoniker bei Wiener Festwochen
Sa. 21.06.2014. 15:30
DIRIGENT: Mikko Franck
Dmitri Schostakowitsch
Symphonie Nr. 1 in f-Moll, op. 10 
Richard Strauss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op. 28
Salomes Tanz aus der Oper "Salome" (Tanz mit den sieben Schleiern)

維也納愛樂在金色大廳的演出本來就一票難求,原本不抱任何期待聽到維也納愛樂演出的我,在機緣巧合下竟然有幸買到了Musikverein大廳的最好座位,我想這大概是任何樂迷夢寐以求的事。除非住在維也納,大概這輩子很難有這樣好的機緣了。

這次的指揮原本是楊頌斯,但是因為他生病(Gute Besserung!)所以找芬蘭籍的Mikko Franck來代打。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人把票退了才讓我有機會買到票。音樂會和之前參加的導覽(欲看導覽心得請按我),參加導覽後得到資訊去買票,可說是完全無縫接軌,買到票後的心情讓我根本就是用跳的跳回Musikverein,畢竟在導覽時聽到小提琴在大廳迴盪的那種悸動實在太誘人。開場前趁著10分鐘的空檔喝了杯doule expresso確保我不會睡著(畢竟我前一天晚上非常心安理得的party到早上五點,雖然後來證明根本就不可能睡著)。由於我當天穿得真的太隨性了,坐在高價位的位置上還被音樂廳內的工作人員過來 用英文關切我是否有票()。不過也藉此讓我和後坐的老奶奶稍稍攀談了一番秀秀我流利的德文(甩髮)


我當天就是穿成這樣去金色大廳聽了維也納愛樂


上半場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交響曲,沒記錯的話是他19歲時在列寧格勒音樂院的畢業作品。相當無害但卻相當有他風格的一首曲子。詮釋上中規中矩,厲害的是音色的完美,樂句的流暢以及樂句間的無縫接軌(!音樂是音樂,不要藉機胡扯好嗎?)Musikverein的音響效果非常好,如同導覽時說的一樣,可以感覺到整個木製的大廳都在與樂團共鳴。樂團的聲部平衡完美,這方面我覺得比柏林愛樂很多時後都來得好,不知道是不是音樂廳的緣故。好多地方聽得都覺得好想哭,雖然有點不知道是因為來到這個廳太激動的緣故還是維也納愛樂演太好。也有可能是知道音樂史上有這麼多事件圍繞在這個地方,而自己竟然有幸在這裡聆聽,而感激這份不可思議的幸運。總之是整首交響曲是相當完美的演出。

中場休息的時候照慣例點了一杯白酒,意外的相當便宜。讀讀節目單,觀察一下群眾。
下半場是維也納的特產理查史特勞斯,和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相較之下,整個樂團的音響突然鮮明了起來。我想除了配器與風格的原故之外,更是因為這個樂團對於這位維也納作曲家的熟悉。整個樂團感覺就像不需指揮就能如此活靈活現。此外,第一次有種聽現場就像是在聽CD一般,我想除了是因為演出的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個廳的音響效果,讓人每個聲部都聽得很清楚。這也難怪朋友曾經說過維也納愛樂在黃金大廳的完美是在其他音樂廳無法體驗到的。畢竟樂手習慣這個好廳,知道怎麼樣的音量會有怎麼樣的平衡,但是出了這個音樂廳也許有些條件就變了,樂手也要相對應的在平衡上做變化。這大概也是為什麼Musikverein下方要興建一個如此高科技的彩排廳的緣故(請見導聆)。總之這是一場非常完美的音樂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音樂廳內禁止照相但是還是看到很多人在音樂會結束後拿相機出來照了。不過我很乖很遵守規定(就算照了我也不會告訴你)。最後毫無遺憾的離開音樂廳,一蹦一跳的哼著沙樂美的旋律,離開前再回頭看看了整棟建築,剛才的音樂會簡直就像是不可思議的聖地之旅。這趟維也納行雖然短暫但卻令人振奮。我一定還會再來!

__


9.7.14

參觀維也納黃金大廳

早上一杯維也納咖啡
Sa. 21.06.2014. 13:45

第一次去維也納卻只能待上星期五晚上與星期六整天,怎麼想都覺得不夠。身為樂迷在去之前一定要查查看有甚麼音樂會。發現星期六下午有一場維也納愛樂的Abo音樂會,但票卻全數售罄。聽了幾個愛樂朋友都說票難弄之後,完全不抱任何期待能夠維也納愛樂金色大廳享受維也納愛樂的我,非常心安理得的在星期五晚上party到星期六早上五點,睡了六個小時之後睡眼惺忪的起床梳妝,慵懶的在咖啡店喝了杯維也納咖啡,隨興的漫步在絕美的市中心,想說聽不到音樂會就算看看那棟建築也好,於是到了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就翻譯成音樂之友會好了)的門前,拍了幾張照,走進去看一下,果然15:30的音樂會全數售罄,但卻發現13:00有英語導覽,想說聽不到音樂會參加一下導覽也好。不過我當然是參加13:45的德文導覽。

看看還有時間,吃了點東西後漫步到Musikverein前面,買了參加導覽的票後等了一下就進去了。帶我們參觀的Julia非常棒,她先告訴我們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1812年成立的,然後這棟建築是十九世紀末才由各方資助蓋好的,屬於音樂之友會的財產。整棟樓就是一個希臘神殿,內外長寬都是黃金比例,這也是為何音樂廳音響效果特別好的原因之一。最初的設計就如同真的希臘神殿一樣,整棟建築只有一樓正面唯一一個出口。這其實相當不方便,想想看音樂會後所有觀眾和樂團團員要一起擠出門會有多麼壅塞,所以後來一樓就稍稍做了調整增加了幾個出口。整棟建築內大大小小總共有4個廳,每年在此舉辦的音樂會就超過八百場。還為此特別蓋了一個可充當排練廳的音樂廳。

Julia說由於15:30有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就是我放棄要買票的那場),所以我們最好從樓上開始。首先我們參觀了以布拉姆斯為名的小廳。廳內顯然也是希臘式建築風格,前後左右的對稱相當完美。從柱子到天花板,真的是精雕細琢華美絕倫。當年蓋音樂廳時音樂之友會的人分成兩派,一派要求華美,一派要求省錢簡潔。簡潔派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為蓋音樂廳的錢都是各方贊助酬來不易,不宜揮霍,另一方面他們怕音樂廳太華美讓聽眾只注意建築而無法專注於音樂上。不過還好當年要求華美精緻的那派人堅持了下來,才讓我們今日得以再如此絕美的廳堂內享受音樂。接下來又告訴了我們小廳名字的由來。布拉姆斯在死後將自己的所有手稿以及與音樂相關的物品全部捐贈給音樂之友會,而他是一個非常有條理的人,把所有自己的所有作品完整編列無條件送給了音樂之友會,這份檔案至今還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就知道把這個廳的名字獻給他是有多麼理所當然的了(此外布拉姆斯還當了三年Singakademie的總監)。接下來介紹了以前舞台是在小廳的正中央,聽眾坐在舞台四周。但是一來十九世紀的觀眾不如今日的乖乖牌,手上可都拿著晚餐水果宵夜來社交,要是舞台在中央而且演出不合觀眾口味的話,蘋果皮、橘子皮就都往舞台上飛了。舞台在中央會讓音樂家無處可跑,所以舞台被改到前方,至少音樂家還比較容易逃

接下來跨過沉重的大門就到了令人屏息的金色大廳。

裡頭的美不必言說,只能說有如傳奇。導聆小姐仔細了介紹了各種不同的票價和細心比較了優劣,當然對傳奇般的新年音樂會和舞會也多有著墨。各種奢華的可能在此就不多提,只想記錄一下為何這個音樂廳音響效果奇佳的幾個原因。首先整個廳都是木製的。柱子,天花板,地板到旁邊偽裝成大理石的柱子都是。整個音樂廳就如同一個超大音箱一般能與管弦樂團共鳴。當初木製有一部分是因為錢不夠買石頭,許多贊助人都有森林領的,叫人去自己的領的上砍幾棵樹捐給音樂之友會其實是最便宜的。再來是音樂廳上頭的天花板和真正的天花板之間其實還有幾公分的距離,讓木製的天花板雕塑能隨著音波共振並把音波往各個方向反射。牆壁上和柱子上的雕刻也有同樣的效果。但最重要的還是音樂廳底下是一個很大的空間,原本的設計是為了能快速撤離座椅以方便在舞會與音樂會之間的轉換,但沒想到卻是幫這個音樂廳加了一個超大共鳴箱。講到這裡,突然有位小提琴手走上舞台,開始為15:30的音樂會做些簡單的準備。聽到他那純粹的琴音在整個廳裡迴響,雖然簡簡單單,卻覺得好感動,真的好想好想得到一張音樂會的票。此外還介紹了維也納愛樂這個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其實有三種不同的種類,每種的購票方式與地點都不同,就算是老樂迷搞也可能會錯票口,不像柏林音樂會都一樣,其實相當有趣。


最後我們參觀了可以當排練廳也可以當音樂聽的第三個廳。這個廳當排練廳時可以調整後面的吸音板來模擬音樂廳的情況,所以音響效果可擬大廳或是其他音樂廳(如果維也納愛樂出去巡迴的話)。再來也可以舉辦音樂會,坐椅很貼心可以視買票人數調整,好讓音樂家總有高朋滿座的錯覺,相當貼心。接下來Julia又講了一些關於音樂之友會的軼事,零零總總就不多提,總之這真是這輩子聽過最好的導覽之一,滿滿的感動之後,決定想辦法弄票去了!

__

9.6.14

Hilary Hahn, 柏林愛樂與Tugan Sokhiev

就如陷入黑暗中而再也見不到你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UGAN SOKHIEV Dirigent
HILARY HAHN Violine
Henri Vieuxtemps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Nr. 4 d-Moll op. 31
Peter Tschaikowsky
Manfred, Symphonie h-Moll in vier Bildern nach dem dramatischen Gedicht von Lord Byron op. 58

原本對這場音樂會沒有太多的期待,畢竟魏奧當的小提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Manfred交響曲都不算我之前特別注意的作品,又正逢家裡出喪,原本無甚心情,卻沒想到環繞這次音樂會的幾件事簡直就在這些奇妙的心境下,在音樂會後感觸特多

首先是音樂會的導聆(應該是Christine Mast)相當好,介紹了兩首的共通處和背景,是我聽到她講得最好的一次,強調了這兩首音樂當中的魔鬼(魏奧當深為魔鬼小提琴手帕格尼尼的傳人,以及Manfred交響曲中的同性戀情節,當年被人視為是魔鬼的引誘)。其中提到了第一次巴拉基烈夫建議柴可夫斯基做這首標題音樂的時候,柴可夫斯基以舒曼曾經譜寫過而拒絕,但也有人懷疑實際上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會因此暴露。這時Mast女士就加註了:當年同性戀行為在俄羅斯是會遭罰的。這時全場一陣訕笑,畢竟連到今日都仍是這樣了,何況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

這次短時間內聽了Hilary Hahn的兩場音樂會,一場是獨奏(詳情請點這裡),這場是協奏曲。我想也只有和柏林愛樂這種頂尖樂團合作,才有辦法激盪出火花來。上次那個獨奏會的鋼琴伴奏實在超令人失望。Hahn的技巧無懈可擊,音準又異常得好,所以聽得很放心。第二樂章很美,抒情的部分很適合當日的心境,適合悼念。

此外很慶幸的看到了下個樂季就要退休的長笛首席Andreas Blau,雖然這次魏奧當和柴可夫斯基都不喜歡寫很多長笛,但是我很珍惜每次你的演奏。這次音樂會是本樂季最後一場,應該也是最後一次看到他在台上了。

Tugan Sokhiev。他的音樂會每次都讓我驚喜。這次在這樣的機緣下認識了這兩首作品,也要謝謝他。此外還想到上次聽他和柏林愛樂的演出也是印象深刻(見此),他真的很會處理俄羅斯的作品。希望他能繼續在Deutsche Sinfonieorchester的音樂總監的位置上待下去。


__


7.6.14

Hilary Hahn 希拉蕊韓 小提琴獨奏會



Sonntag : 18. Mai 2014 20.00h : Großer Sendesaal
HILARY HAHN : VIOLINE
CORY SMYTHE : KLAVIER 

Arnold Schönberg  Fantasie für Violine mit Klavierbegleitung op. 47
Franz Schubert Fantasi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C-Dur D 934 „Sei mir gegrüßt“
Georg Philipp Telemann Fantasie für Violine solo e-Moll TWV 40:19
Richard Barrett „Shad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2010)
Antón García Abril „Three Sighs“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eine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welche es sein wird, entscheidet Hilary Hahn am Konzertabend)

希拉蕊韓盛名遠播,這次終於有機會聽到她的現場獨奏會,感覺還不錯。但是我很討厭那個鋼琴伴奏,覺得實在沒有甚麼表現力。我覺得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其實不是她的詮釋或是音樂性,而是她的音拉得異常的準。

節目單上就寫了當天晚上她會按當晚的心情決定曲目,雖然聽起來滿好玩的,但是其實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效果,在加上作品又是新舊混雜,只覺得滿零散的。唯一的好處就是她會親自告訴觀眾她的曲目順序,感覺比較親切。事實上她講起話來(還試了講很多德文)溫溫的感覺還滿nice的,不像照片上看起來的那麼酷。

整場最喜歡的演出就是Telemann的那首無伴奏,相當完美令人屏息的表演,真的難得我最喜歡的演出竟然會是巴洛克的曲目。第二喜歡的是Abril“Three sighs“,希望有機會能多聽幾遍,三個樂章的意境都還滿不錯的。

莫札特隨機選出的一首奏鳴曲就嚴重顯示出這種當天決定曲目的致命缺點,那就是跟伴奏根本配不好,整體都相當無聊。其他的曲目都沒有太大的印象,連當天晚上聽完都後都沒感覺了,更何況之後再寫心得。不過我想當天肯定不是因為我當天下午出去Bremen曬太陽散步過分勞累而導致無法專心,而是大概就是這樣吧()

 __

1.6.14

鄭明勳與柏林愛樂

附上春天荷蘭Keukenhof的美照一張

Do, 08. Mai 2014 20 Uh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MYUNG-WHUN CHUNG Dirigent
Programm:
Carl Maria von Weber
Ouvertüre zur Oper Der Freischütz op. 77
Unsuk Chin
Konzert für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Alban Gerhardt Violoncello
Johannes Brahms
Symphonie Nr. 2 D-Dur op. 73

上次鄭明勳因為家庭因素沒出席音樂會沒看到他,反而見到令人驚艷的KRISTJAN JÄRVI (詳見). 今天終於見到鄭明勳本人的演出,感覺雖然沒有Järvi那樣驚豔,但也不錯。

第一首是韋伯的魔彈射手。對這首的印象停留在大一下吹台大管的時候,Fiofe學姐坐在法國號裡面被老師修得很慘後老師說了:這很難,但是你們可以。印象非常非常深刻,導致於在演出的時候只要法國號一有聲音(事實上也一直有聲音)我的腦海中就浮現了二活團練室的影像,是我從前面回頭看法國號的那幅畫面。柏林愛樂當然吹得有恃無恐,雖然首席之一的StefanDohr不在,但也仍然很不錯。比較奇怪的是場上完全沒有Oboe首席,吹一部的既不是Kelly也不是Meyer,而是一個聲音非常溫暖柔美但卻較為幽暗女生(柏林愛樂的oboe根本就沒有女的)。雖然她吹得相當好,也是我很喜歡的音色類型,但是不知為何她的音色就是融不進整個木管section裡面,導致全場只要她一吹就顯得突兀。相較之下,帕胡德明亮的音色不管搭配Kelley的清雋還是Meyer的澄亮都相當宜人。

說到木管,在演奏會的前幾天收到下個樂季的節目單,發現長笛首席Andreas Blau的位置空出來了,所以基本上應該只可能在這個樂季見到他。很懷念他木製長笛所發出的那種空靈色彩。而這是我這個樂季倒數第二場的音樂會,也就是說,下次看不到他大概就很能再現場聽到他的聲音了。

接下來是陳淑雲的大提琴協奏曲,寫給Alban Gerhardt的。導聆時聽了Grünewald先生與她的專訪,總有種覺得她好像也說不出來自己在寫甚麼的感覺。而聽完之後其實好像我也說不出來自己聽到了甚麼(?)。到是看節目單則看到不少關於她的軼事,譬如說她在韓國要考音樂院考了兩次都失敗的事,而她今日是韓國歷史上唯三上得了世界舞台的作曲家之一。


下半場是布拉姆斯,第一次聽現場是Daniel Harding帶領馬勒室內交響樂團在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演出,到現在聽了好多次現場了(九月新樂季還要再聽一次)。鄭明勳的布拉姆斯中規中矩,無稜無角,如同他的指揮一樣相當平順,雖然說不上驚艷,但算是相當舒適的演出。

__

4.5.14

音樂會連載重開


很長一段時間沒寫音樂會心得,原因其實很複雜。今天連載再開,先簡短回顧之前沒寫的。若有遺漏的(想來應該不少),有機會再補上好了。為了贖罪,獻上在洛杉磯愛樂前面模仿杜達美的照片當做處罰好了。請大家不要以為我過去都沒有聽音樂會,雖然沒有以前認真(自己掌嘴)。

Sonntag : 4. Mai 2014 20.00h : Großer Sendesaal
RUDOLF BUCHBINDER : KLAVIER
Zyklus Beethoven Sonaten V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e Nr. 2 A-Dur op. 2/2
Sonate Nr. 9 E-Dur op. 14/1
Sonate Nr. 15 D-Dur op. 28 „Pastorale“
Sonate Nr. 27 e-Moll op. 90
Sonate Nr. 23 f-Moll op. 57 „Appassionata“
再次見識完美的貝多芬,最後一首令人無法屏息的熱情奏鳴曲絕對是這輩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之一。結束後全場起立致敬,以漢諾威的標準來說是絕對地sensational


Donnerstag : 10. April 2014 20.00h : Kuppelsaal
Ludwig van Beethoven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D-Dur op. 61
Peter I. Tschaikowsky 
Symphonie Nr. 6 h-Moll op. 74 „Pathétique“
再次看到Yannick. 他比起幾年前相較看起來老了。Batiashvili的音色非常完美,相當討喜。有趣的地方是她把Cadenza的段落都改過了,變得相當有亨德密特的感覺。樂團相當不錯,但聽慣了柏林愛樂難免還是有些被寵壞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BLOMSTEDT Dirigent
Paul Hindemith
Symphonie »Mathis der Maler«
Hector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我很喜歡Blomstedt,他學院派的指揮精準到味,對樂團的掌控相當純熟,更厲害的是樂團竟然聽他的!非常令人激賞的白遼士!

Cavalleria rusticana
Oper in einem Akt (1890) von Pietro Mascagni
Text von Giovanni Targioni-Tozzetti und Guido Menasci
nach dem Schauspiel von Giovanni Verga
Der Bajazzo (Pagliacci)
Oper in zwei Akten (1892) von Ruggero Leoncavallo
Text vom Komponisten
In italienischer Sprache mit deutschen Übertiteln
第一次聽這兩齣,相當娟秀的音樂,但演出並不是特別令人驚艷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ZUBIN MEHTA Dirigent
Marlis Petersen Sopran
George Crumb
Ancient Voices of Children, Liederzyklus nach Texten von Federico García Lorca für Mezzosopran, Knabensopran und Kammerensemble
Anton Bruckner
Symphonie Nr. 9 d-Moll
祖賓梅塔上半場演出Crumb的作品相當不錯,下半場的布魯克納只能用無聊來形容了。


Donnerstag : 5. Dezember 2013 20.00h : Kuppelsaal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LEITUNG : VASILY PETRENKO
KHATIA BUNIATISHVILI : KLAVIER
Ljadow 
Der verzauberte See – ein Märchenbild op. 62
Rachmaninow 
Konzert für Klavier und Orchester Nr. 2 c-Moll op. 18
Dvorak 
Symphonie Nr. 9 e-Moll op. 95 „Aus der Neuen Welt“
年輕的Petrenko相當優秀,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是目前丁過最好的現場版本,Buniatishwili的表現非常令人滿意,樂團與獨奏之間的平衡相當完美,偏暗偏憂鬱的樂團音色相當適合。

Montag : 25. November 2013 20.00h : Großer Sendesaal
RUDOLF BUCHBINDER : KLAVIER
Zyklus Beethoven Sonaten IV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e Nr. 3 C-Dur op. 2/3
Sonate Nr. 19 g-Moll op. 49/1
Sonate Nr. 26 Es-Dur op. 81a „Les Adieux“ (Das Lebewohl)
Sonate Nr. 7 D-Dur op. 10/3
Sonate Nr. 28 A-Dur op. 101
完美的貝多芬,這是對Buchbinder的唯一評價。

Donnerstag : 7. November 2013 20.00h : Kuppelsaal
Gioachino Rossini 
Ouvertüre zu „Der Barbier von Sevilla“
Gaetano Donizetti
„Inosservato, penetrava…Angelo casto e bel“ aus „Der Herzog von Alba“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aus „Cavalleria rusticana“
Gaetano Donizetti
 „Una furtiva lagrima“ aus „Der Liebestrank“
Giuseppe Verdi
 Die sizilianische Vesper
Giacomo Puccini 
“Che Gelida Manina“ aus „La Bohème“
Modest Mussorgsky
 Bilder einer Ausstellung
相當不錯的音樂會,義大利的一流樂團果然相當適合義大利的歌劇音樂。


Sonntag : 3. November 2013 20.00h : Großer Sendesaal
MARTHA ARGERICH : KLAVIER
LILYA ZILBERSTEIN : KLAVIER
Johannes Brahms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Joseph Haydn für zwei Klaviere op. 56b
Wolfgang Amadeus Mozart/Feruccio Busoni 
Fantasie f-Moll für zwei Klaviere KV 608
Franz Liszt 
Concerto pathétique für zwei Klaviere e-Moll
Friedrich Smetana 
Sonate in einem Satz für zwei Klaviere zu acht Händen
Friedrich Smetana 
Rondo für zwei Klaviere zu acht Händen C-Dur
Sergej Rachmaninow 
Suite Nr. 1 op. 5
見到這兩位鋼琴女捷的演出,畢生無憾。買到全場最後一張票的爽感完全不及聽完整場的震撼。雖然最後的拉赫曼尼諾夫阿格麗希略顯疲態,但無損她身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的地位。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Soile Isokoski Sopran (Tove)
Karen Cargill Mezzosopran (Waldtaube)
Burkhard Ulrich Tenor (Klaus-Narr)
Stephen Gould Tenor (Waldemar)
Lester Lynch Bariton (Bauer)
Thomas Quasthoff Sprecher
Rundfunkchor Berlin
MDR Rundfunkchor Leipzig
WDR Rundfunkchor Köln
Kor Vest Bergen
Nicolas Fink Einstudierung und Leitung der Chöre
Arnold Schönberg
Gurre-Lieder
絕對是世紀大製作,後浪漫樂派的極限交響作品,做為柏林愛樂建成50週年的慶祝閉幕音樂會絕對是場完美的盛宴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ANIEL HARDING Dirigent
Gustav Mahler
Symphonie Nr. 10 (Aufführungsversion von Deryck Cooke)
好久沒見到Harding,身為阿巴多的傳人還是一樣令人感人。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Emily Magee Sopran
John Mark Ainsley Tenor
Matthias Goerne Bariton
Rundfunkchor Berlin
Simon Halsey Einstudierung
Knaben des Staats- und Domchors Berlin
Kai-Uwe Jirka Einstudierung
Benjamin Britten
War Requiem op. 66
在一個月之內連聽兩場這首曲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樂團。同樣相當感人的演出!


Freitag : 31. Mai 2013 20.00h : Kuppelsaal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CHORUS
MÄDCHENCHOR HANNOVER
LEITUNG : ANDRIS NELSONS
ERIN WALL ist für KRISTĪNE OPOLAIS : SOPRAN eingesprungen
MARK PADMORE : TENOR
HANNO MÜLLER-BRACHMANN : BASS-BARITON
Benjamin Britten
War Requiem op. 66
在一個月之內連聽兩場這首曲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樂團。相當感人的演出!


Freitag : 19. April 2013 20.00h : Kuppelsaal
ANNE-SOPHIE MUTTER : VIOLIN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EITUNG : YANNICK NÉZET-SÉGUIN
Peter I. Tschaikowsky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D-Dur op. 35
Sergej Prokofjew 
Symphonie Nr. 5 B-Dur op. 100
穆特不知為何上半場第一樂章的音準和樂團相當不合,總有種低了都快一個半音的感覺。對她的演出不是特別有好感。普羅高菲夫的第五號不如上次在柏林聽Tugan Sokiev那麼令人驚艷。


So 13. Januar 2013 20 Uhr Philharmonie Berlin
TUGAN SOKHIEV
Wladimir Kaminer Sprecher
Olga Borodina Mezzosopran
Ildar Abdrazakov Bass
Rundfunkchor Berlin
Tobias Löbner Choreinstudierung
Staats- und Domchor Berlin
Kai-Uwe Jirka Choreinstudierung
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Sergej Prokofjew
›Iwan der Schreckliche‹ – Oratorium für Sprecher, Alt, Bariton
絕對奠定Tugan Sokhiev為當代詮釋普羅高菲夫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令人感動至流淚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