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3

Ppological Concert Review 2012

回顧2012音樂會
與伯恩斯坦合照

如果我真的如自己所願,每一場都有寫心得,那我2012總共聽了41場演出,自己在交響樂團演奏了3場,合唱團2場,其實不算多。記得20112010大概是我聽最多的兩年,應該每年都有超過50場,不過雖有票根為證,但大多我都不記得了,所以才在11/12的樂季後開始認真(?)的寫音樂會心得。

紀念我早年聽音樂會的地方

總計這41場中有24場是交響樂,其中16場是柏林愛樂,5場是國際樂團(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愛樂交響樂團、巴黎交響樂團與台灣國家交響樂團)2場是柏林的其他樂團,1場是哥廷根大學交響樂團。總計聽了7場歌劇,4場在漢諾威,其他在柏林,有一場沒有寫心得。室內樂聽了4場,而器樂獨奏會則是6場,4場鋼琴獨奏(Pierre-Laurent AimardKrystian ZimermanNaughton姊妹雙鋼琴,Volodos),一場管風琴,一場小提琴。

照這樣看來我的2012年真聽了不少柏林愛樂,以後大概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室內樂4場也都是柏林愛樂的活動,這樣算起來柏林愛樂占了我2012音樂活動的一半。不過這個現象在2013應該會改變,原因是因為我太老了。基本上我歌劇與室內樂一如以往的聽太少,而我似乎也不是個常聽獨奏會的人,希望在新的一年內這些地方都能有些改變,好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

接下來要頒發2012交響音樂祖威獎。指揮的部分Kristjan Järvi年度最佳新人,阿巴多是最佳老人,最佳椪風獎就送給杜達美。獨奏家要給大提琴家Daniel Müller Schott,鋼琴家就給Pierre-Laurent Aimard,最佳交響樂團當然給柏林愛樂。好吧,這實在沒甚麼公信力,不過也算是幫自己回顧了一下自己到底聽過了哪些東西,並期待2013中的驚喜。

__

DSO Berlin與波蘭新秀指揮Urbanski



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Conductor: KRZYSZTOF URBANSKI
Cello: Daniel Müller-Schott 

 Wojciech Kilar
›Krzesany‹ (Bergsteigen) (1974)
Dmitri Schostakowitsch
Violoncellokonzert Nr. 1 Es-Dur (1959)
Witold Lutosławski
Konzert für Orchester (1954)

這次是因為好奇這位25歲就獲得布拉格之春指揮首獎的年輕波蘭人到底如何以及對曲目感到新鮮好奇所以才來聽他和DSO的這場音樂會。簡單來講他除了蕭士塔高維契的協奏曲之外,其他都是背譜指揮,算是很有心的指揮家,也不愧大概一年前看他的專訪中提到他對於所有自己選的曲子都相當熟悉,花了很多時間研讀且清楚自己想要聽到甚麼聲音。不過就他的指揮來講,我只能說他還太年輕,需要學習的還很多,對樂團的控制並不精準,給cue也因為背譜的關係有時候也會在複雜的地方出錯,不過對於一位剛滿30歲的指揮家來說,要駕馭這麼複雜且少被演出的現代曲目本來就是個挑戰,也許過個10年會變得更純熟,但也有可能就只是這樣。不過由於他波蘭出身的背景,聽說他非常致力於推廣20世紀波蘭作曲家的作品;我想今天的音樂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過他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他似乎不把指揮棒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從頭到尾一直都是以手腕來指揮,棒間的移動根本就不知道在幹嘛,很多東西也都無法細緻的表現,我覺得他也許徒手指揮會更好。

第一首Kilar的作品是第一次聽到,一開始閱讀曲介的描述是 這是一首部依憑文字的交響詩,是一場由音響與節奏組成的電影,卻不需要畫面。看到這般的描述當然會覺得這首應該是個神奇之作,但在我聽了一陣子之後就覺得這根本就有點像是相當不和諧的電影配樂了,但我也一直想著到底是為什麼讓人覺得這是電影配樂,畢竟自己的作品三樂章中國速寫在首演過後也有人覺得像是電影配樂(雖說我並不承認)


Krsesany則是描述在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交界處的山區居民的舞蹈,所以舞曲性質很強烈。有很多相當奇怪的音樂語言,像是常常有個樂句你覺得他還沒結束就突然停留在某個音上很多拍,或是一些古怪的蒙太奇手法。雖然整體上不算非常令人驚艷的作品,但是結尾(從影片的12:12開始像春之祭)的確非常精彩。弦樂是單聲部單旋律,快速到幾近瘋狂民俗舞蹈(12:53),後方特殊音效很多也運用得相當恰當,像是第一個出現的法國號超級dominant的顫音(13:06),像是把長笛短笛頭拔下來吹出不同泛音,但卻留一支短笛在最高音域演奏華麗的裝飾奏的欣喜若狂(13:15),配上後面銅管及超級大亂鬥直到失控(14:00)大概是我至今聽過酒神力量最強大的音樂!而最後幾小結讓銅管演奏單音漸強到蓋過整個樂團結束也是相當令人激賞的音樂手法。

接下來是這次重頭戲之一,Daniel Müller Schott 演奏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好玩的是這是我第一首聽過的大提琴協奏曲;當時才高三,覺得這首曲子很現代,沒想到現在聽來卻覺得相當浪漫,基本上是一首相當憂鬱的曲子。這是我第四次看Daniel Müller Schott的表演,前三次都在較遠處,第一次是和Julia Fischer演雙協奏曲印象很好,第二次是與庫特馬索演奏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就比較沒那麼驚豔,第三次則是演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那時才真的看出他和其他音樂家認真程度有別;前幾次看他距離都滿遠的,這次有幸能夠在距離他不到10公尺的地方演這首需要相當情感和功力的作品,才真的有機會仔細觀察他。音樂會前剛好看到這個月柏林古典音樂雜誌concerti上面我最愛的專欄(請音樂家聽CD猜是誰演奏的)剛好是專訪他,發現他真的是個相當認真厲害人又帥氣的年輕大提琴家。不過回到這場協奏曲的演出本身,樂團基本上沒甚麼問題,配合得相當好,法國號的solo幾乎是完美(雖有一小小失誤但瑕不掩瑜),若能再多一些從容就更讓人驚艷。感覺得出來Daniel對演出非常投入,但動作卻很合邏輯並無絲毫誇張,是我很喜歡的類型。而且最棒的是從他的琴聲中聽得到他的思考,聽得見他的想法,像是在訴說你知道嗎,這邊就該是這樣一般,讓人覺得與他更親近。Encore演了首艾爾加的作品,反而沒有協奏曲來得令人動容。

下半場是今年(2013)將滿100歲的魯托斯拉佛斯基(我亂翻譯的Lutosławski)與巴爾托克的作品同名的交響協奏曲。魯托斯拉佛斯基的確應該算是巴爾托克的粉絲,無論在交響上的語言還是他對於民族音樂的研究都是,而將民族音樂包裝在自己的作品中,更是一個讓蘇維埃政權去歸類並接受他的作品的方法。這次我也是第一次聽這首作品,印象還不錯,但覺得有些地方的轉折第一次聽還不太理解,但是其實多聽幾次應該會不錯,有機會應該可以找錄音來聽聽。DSO的水準真的很不錯,這種只演一場且曲目陌生的作品,陌生的指揮都能有這樣的完成度相當令人激賞,有機會應該要多聽。雖然指揮大概真的還太年輕,最後謝幕團員也都不聽太聽他的話起立敬禮,也奇怪的沒有獻花,不過我想若不是因為他自己要求不然就是大家覺得他最後謝幕的時候實在太C了所以不想給他。真的,從來沒有看過一個指揮這樣在台上花枝亂顫耍C的,也算是奇聞了。

__

6.1.13

貝多芬 三重協奏曲



Freitag : 21. Dezember 2012 20.00h : Kuppelsaal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or : CHRISTOPH ESCHENBACH
Violin: BAIBA SKRIDE
Cello: DANIEL MÜLLER-SCHOTT 
Piano: LARS VOGT 

Robert Schumann 
“Die Braut von Messina” Ouvertüre c-Moll zum Schauspiel von Friedrich Schiller op. 100
Ludwig van Beethoven 
Konzert für Klavier, Violine,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C-Dur op. 56 “Tripelkonzert”
Robert Schumann 
Symphonie Nr. 2 C-dur op. 61

這次音樂會的重點是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倫敦愛樂的聲音還不錯,但是Eschenbach就不知道在指甚麼了。上次是聽他帶領捷克愛樂在同一個音樂廳演奏馬勒千人,由於位置並不是非常好,當時幾乎沒有辦法看到他的指揮。這次仔細看實在覺得他的指揮有些不知所云。不過這次位置特別好也是因為賣票的老太太大概是搞錯所以賣給我高了一個category的票,然後我又自動看前排沒人坐所以坐到了音響與視覺效果最棒的位置。第一首舒曼的序曲說實在有些無聊,不過樂團也算中規中矩的演過去了。

第二首是這次音樂會的主打,Daniel Müller SchottLars Vogt都是老面孔了,擔綱小提琴的Baiba Skride卻實在是個敗筆,一聽就明白她不知道三重奏應該是個小樂團而不是三個獨奏家,而協奏曲的經驗想來也沒有其他兩位來得豐富,常常都不在狀況內。而這種三重奏由於鋼琴的音準不可能改變,所以對弦樂獨奏者來講,音準不好就會變成很大的罩門,我們的Skride小姐大概就因為這個緣故讓人覺得她大概有半場都在狀況外。Lars Vogt一開始也不太進入狀況感覺好像自己在彈自己的,只有Daniel Müller Schott大概有比較在跟指揮跟樂團,不過後來Lars Vogt就漸漸得配合得也很不錯。直到最後演了一首Encore也是這種感覺。真可惜難得坐了這麼好的位置卻沒有辦法好好享受。

下半場是舒曼的第二號交響曲,倫敦愛樂演得很不錯,相當舒曼,但是並不是特別驚豔。結束後地上又是一層白白細雪,由於前兩天剛開始看後宮甄嬛傳,所以就幸起在地上寫了幾個字。


納卡里亞可夫 與Konzerthausorchester


13. Dec. 2012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Conductor - DMITRIJ KITAJENKO
Trumpet - SERGEI NAKARIAKOV 

inside the concert house Berlin

Pjotr Tschaikowsky
Sinfonie Nr. 1 g-Moll op. 13 ("Winterträume")
Mieczyslaw Weinberg
Konzert für Trompete und Orchester B-Dur op. 94
Igor Strawinsky
"Der Feuervogel" - Suite aus der Ballettmusik (Fassung von 1919)

這次特別再來一是和台大管樂團的學妹米國天后來這裡聽,二來是因為納卡里亞可夫。認識納卡里亞可夫是高中時代的事了。這位1977年出生的小號演奏家當時在建中樂旗隊小號組吹起一陣爭相購買他CD的旋風,然而上大學之後,就鮮少聽到他的名字了。過了12年後我終於有機會能夠聽到他現場的演奏(雖然我不是吹小號的),然而想起當年樂旗隊的那群人,現在還有多少還記得他的名字呢?看了節目單才知道原來他其實這幾年來都還是很活躍,而Jörg Widmann的小號協奏曲也是寫給他的。

上半場的兩首曲子都是我從來沒聽過的。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基本上我只聽過4-6。第一號交響曲 冬之夢聽起來覺得很美,很有他的芭蕾風格,是相當維也納古典風格的作品,是值得收藏的CD曲目。指揮Kitajenko很稱職,指示相當清楚,看得出來是非常有經驗的指揮家。

第二首是從波蘭逃到俄國去的Weinberg寫的小號協奏曲。Weinberg不是大眾熟悉的作曲家,但是相當多產。其實對他的小號協奏曲並沒有讓我留下太多的印象。到是納卡里亞可夫,上台時笑笑的,一開始吹就從第一樂章一貫臭臉到最後一個樂章,直到謝幕時才又笑了,不知道是他天生嚴肅還是因為心情不好。不過就坐在離他號口不到10公尺的地方聽他的演奏還是滿過癮的。他的音色並不像柏林愛樂的Tarkövi一般帶著黃金的溫暖和光芒,而是一種較為冷冽篇灰白的顏色;技巧很好是完全沒話說,也完全聽不出有任何miss,應該可以說是相當高完成度的一場協奏曲。樂團感覺沒有練得非常純熟,和獨奏者間的配合雖然不錯但仍常有些小小的差錯,而這點上也感覺到Konzerthausorchest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還是有某些程度的差距。這種曲目通常非常強調句子的phrasingarticulation,常常Narkariakov吹了一個句子之後,樂團會有某些聲部演奏同樣的東西做為echo,通常柏林愛樂的演出都能幾乎完美重現和獨奏者幾秒前所奏出一模一樣的phrasing and articulation,但是Konzerthausorchester的團員卻會在這上面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模仿獨奏者的詮釋,這其實對協奏曲來說還滿傷的。不過這也是因為這首曲子的很多句子都具有強烈的性格,而Narkariakov的演出也非常強調這些樂句性格上的差異,再加上這又不是管弦樂團的必備曲目,所以這種感覺才會特別強烈。

下半場是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相較於上半場都沒聽過,這次是首倒背如流的曲目;說時在今年很有緣,以前幾乎都沒機會聽到史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今年卻聽了兩次春之祭(台北的NSO巴黎交響樂團)和第二次火鳥(第一次和柏林的RSO)。和上次RSO相比,其實感覺兩團的實力差不多,可能今天的更好一點。Konzerthausorchester的聲音一直都是屬於溫暖型的,而這種溫暖的聲音相較於較為明亮得樂團音響,讓人覺得傳統而古典。這樣的聲音演出的火鳥更讓人感覺到這實在是首跨越浪漫派和印象派音樂,在新與傳統之間的突破之作。總而言之我覺得是個很令人滿意的演出。

音樂會後其實有和納卡里亞可夫的night talk活動,但是因為有音樂會專車返家服務,所以我就沒辦法去囉!

第二次進入Konzerthaus這個音樂廳。第一次是在去年(正確來說應是前年)的柏林音樂節中。這麼久了卻不再進來的緣故有很多,其中當然就是每次來就會想到當年的那個早晨。

到這個坐落在Gendarmenmarkt的音樂廳還有個好處,就是憑票可以進入在廣場上的聖誕市集,平常聽說要兩歐的門票。曾經聽過不同的德國朋友評論過這個聖誕市集,喜歡的很喜歡,每年都要來;其中一個理由是:在那些不收門票的聖誕市集都會看到一些喝Glühwein喝到醉的酒客,在這個比較高檔的聖誕市集大家比較high class就不會有這種現象。不喜歡的則是認為這個聖誕市集跩什麼跩,憑甚麼聖誕市集要收錢。我自己是覺得這個聖誕市集太過中產,裡面的店面許多都頂著外邊知名飯店或餐館的名號。其實我的感想是聖誕市集應該要是個人與人同樂的地方,有了區隔,反而顯得有些拘謹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