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12

KRISTJAN JÄRVI 與柏林愛樂


19. Okt. 2012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KRISTJAN JÄRVI Dirigent
Carl Nielsen
En Fantasirejse til Færøerne
Olivier Messiaen
L'Ascension (Die Himmelfahrt)
Peter Tschaikowsky
Symphonie Nr. 4 f-Moll op. 36
離開音樂會後見到的美景 

這場音樂會算是紀念我滿n歲不再能夠買柏林愛樂青年票後,轉為套票會員的第一場音樂會。不過一如反常的這次在音樂會前睡了一覺沒定鬧鐘除了錯過導聆之外,還差點因為塞車而錯過音樂會的開場;在星期六晚上被困在Leipziger Straße上明明就已經看到Potsdamer Platz那三幢高樓大廈卻要緊張會不會趕不上的感覺真差,不過最後還是在開演前一分鐘順利坐上了自己的位置,連節目單都還沒來得及打開樂手就入場了。

原本是韓國指揮家鄭明勳(Myung-Whun Chung)要指揮柏林愛樂,但卻因為家庭因素而無法出席,所以請到現在MDR的音樂總監Kristjan Järvi來代打。其實我原本對鄭明勳就沒有特別的印象,但是卻很想看看被認為是指揮新秀的Järvi

第一首幻想曲算是我這場音樂會中的重要發現。我對Nielsen的音樂向來不熟,但是這真的是一首非常棒的序曲;從陰鬱的開場白,到長笛持續的八分音符漸漸把色彩補上,旋律展開,漸漸向上發展,到木管樂器漸行漸高將整個尺度拉開到landscape的景象,只能說這音樂是一幅完美的連篇圖畫,每個段落都是一個景色,愛樂的演出也很精彩,即使我實在不喜歡柏林愛樂吹E調豎笛的Walter Seyfarth,每次都讓人覺得他彷彿獨立於樂團之外(上次拉威爾的達芙妮與柯羅埃就有這種感覺了),細膩度也不足。不過這是一首我相當欣賞的曲子,完全沒想到就這樣過了10分鐘了。Järvi代打還能背譜指揮很讓人驚艷。

第二首是梅湘的基督昇天。這是我第一首讓我感動的梅湘作品;當初聽的是管風琴版,覺得很想改編給管樂團。後來也把管弦樂版找出來聽了,甚至覺得梅湘自己的管樂配器和我想得很像。這首曲子有很多可說的,但最奇妙的是第一樂章純銅管到第四樂章純絃樂的這種安排,整首演起來這種音效變換可說很明顯,但都指向基督昇天這個主題,覺得是很巧妙的安排。只不過這次的演出感覺音響不知為何有點乾燥,我覺得很多尾音都可以再更長,句子和句子間不該有那麼多的空白;畢竟梅湘的音樂都是要獻給基督的,而當天的演出不太像是在教堂裡面被演奏的宗教音樂,愛樂廳完美的音響效果增添了聲部之間的層次感,但少了那種教堂中的回響,梅湘的音樂就失卻了那種感人的宗教性,非常非常可惜。

不過這場音樂會的下半場才是讓我最難忘的。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是聽到都不想聽的作品,原本沒有甚麼特別的期待,但Järvi當天和柏林愛樂的演出所報發出的火花簡直就只能說是太過驚人!第一樂章過後竟然就讓我因為內心得興奮而差點叫出來。第二樂章的演出較為平凡,但solist等也都有很完美的表現,算是有達到愛樂的水平,第三樂章pizzcado和吹管的表現都非常棒,樂句銜接之完美無瑕只能說是聽得超爽,而第三樂章結束後完全不間斷直接接上第四樂章開頭那驚人的巨響,回神過來才發現速度竟然這麼快!記得有次看杜達美的演出只覺得他快得很沒品味,但Järvi在快速中竟然還能顧及很多音樂上的小細節,大樂句中還能顧及小分句,實在很驚人。最後結束的時候讓我整個人由內心深處發起尖叫了三秒,現場的觀眾也是非常熱情的大喊,很少看到連柏林人都這麼的熱情的歡呼。這場音樂會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那就是:

太!爽!了!

__

25.10.12

Haitink 海汀克與柏林愛樂


06. Okt. 2012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BERNARD HAITINK Dirigent
Mihoko Fujimura Mezzosopran
Richard Wagner
Siegfried-Idyll (Version für 13 Instrumente)
Richard Wagner
Wesendonck-Lieder (Orchestrierung von Felix Mottl und Richard Wagner)
Mihoko Fujimura Mezzosopran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3 Es-Dur op. 55 »Eroica«

海汀克這位率領荷蘭皇家大會堂25年,柯芬園歌劇院15年的老妖怪,應該是要見識一下才對得,尤其又是這種經典的德奧曲目。第一首Siegfried-Idyll是他送給他老婆Cosima33歲生日禮物,給13把樂器的小編制是為了好讓在家裡慶生時能有樂手當場演出(慶生時尼采也在場)。選用齊格飛的音樂是代表英雄與他的愛情,所以Cosima當然對華格納在之後將這首曲子改編給全樂團感到很感冒,我想這大概在女人眼中會成為你對我的愛不再特別的指控吧!這首曲子的演出充分顯示柏林愛樂的優點: 一流的獨奏者加上一流的合奏成員。幾乎毫無間隙的演出,樂句在樂器間的流轉是那麼的順暢自然,表現力、方向感都很足夠,是讓人無法分心的演出,非常驚艷!

第二首是華格納用金主Otto Wesendonck的老婆Mathilde Wesendonck寫的詩所譜的曲,其中大量引用了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動機和和絃。次女高音Fujimura的聲音很不錯,但是有些發音都不太清楚;感覺這三年下來耳朵對德文的確敏感很多,可以明顯聽出誰說的是標準的高地德語。整體表現很不錯,音樂很緊密,可惜這位日本次女高音的表現力不如樂團整體來得強,所以很多地方都覺得有點失焦。

下半場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一次現場聽是2003年維也納愛樂到台灣的演出(我不知道為什麼印象中一直記得那場是柏林愛樂,但查了一下確認是維也納愛樂),那時雖然做在國家音樂廳四樓最後一排最左邊的角落,卻給我了很大的震撼。接下來聽過NSO演一次差點睡著,而這次柏林的演出仍讓我感到非常振奮。雖然貝三並不是我最喜歡的曲目,但那種演出的完成度高到讓人以為在聽錄音一樣的經典詮釋,還是讓人感到無比爽快,更何況臨場感又增添了音樂本身的感染力,讓人到演出後的兩天都還不時的會想到英雄交響曲的旋律。

整體而言這是一場很棒的音樂會。海汀克的動作小而簡潔,清晰易懂,在看了各式各樣的指揮後,最後我還是覺得要向海汀克這樣,才能最有效的和現代的樂團溝通。

__

Krystian Zimerman 柏林鋼琴獨奏會




齊瑪曼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的鋼琴家,每次看到他有音樂會,都很想去聽。去年有幸衝著蕭邦兩百年紀念在在漢諾威聽了齊瑪曼彈整場的蕭邦,非常感動;今年衝著德布西一百五十周年,所以當然也很期待他的獨奏會。不過根據這次導聆Harold Hodeige的說法(頗為無聊的導聆),這次的曲目從一開始就都沒說定,只確定會是德布西的作品,齊瑪曼本身又幾番反覆的說過想要退隱的意願,也想過要把這場音樂會取消,不知為何總覺得心裡上總是不太踏實。

上半場第一首是德布西具有東方風情的Estampes。說實在我有點聽不太下去。前兩首格拉納達的傍晚感覺很沒有方向感,演奏完全沒有方向感,充滿著不確定性。從的開頭德布西用音域變化來模仿東方塔型層層疊疊交錯開始就是;真要苛刻的話大概就要說破碎的分句讓我以為塔都快倒了。第三樂章雨中庭是我高中時候彈過練過的作品,齊瑪曼這個樂章的表現雖然稍微流暢點(大概跟速度有關),但還是少了一種身為一流鋼琴家應有的敏銳度,許多細節都匆匆帶過,讓人頗為失望。

接下來演奏德布西前奏曲的選粹,其中不乏著名的棕髮少女。前奏曲畢竟是他錄過音的作品,演出比Estampes好很多,但是感覺還是有種心存雜念的不純淨感(我確定我應該不是日本漫畫或是金庸小說看太多),不過也可能是第一首感覺太差留下的心理陰影,導致在聽前奏曲時都覺得戰戰兢兢怕他會出甚麼差錯毀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所以才沒辦法單純享受。不過還是有很多令人驚艷的片段。

下半場開場是齊瑪諾夫斯基的三首前奏曲(Op.1),是一首浪漫派風格的蕭邦式作品,很平實美妙的演出,可惜感覺少那種會讓人眼睛一亮的火花。第二首是蕭邦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去年聽他在漢諾威彈這首雖然有些小小的miss,但演出是讓人感覺火花四射驚喜連連。但這次聽卻覺得似乎他彈得有點不耐,連慢板樂章都有一種微微的遲疑,終樂章的速度快到跟年輕的瑪莎阿格麗希有得拼;雖然我在可以看得到手指的那邊是看得目不暇給,但是聽起來真的就像是在趕鴨子,演出完只有那種火花稍縱即逝的失落感。
瑪莎阿格麗希1976柏林獨奏會

最後連一首完整的Encore都沒有,我做在左手邊聽不太清楚他講甚麼,大意好像是他委託了一個朋友創作一首作品,原本想在這場音樂會上演出,但那個朋友卻意外過世了,然後又怎麼怎麼。結果就是他彈了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慢板樂章開頭,然後意外地接到了生日快樂歌的旋律。很短,大概一分半就結束了,然後整場音樂會就結束了。相較起去年他在漢諾威演了三首Encore,以及今天他的表現,讓人覺得他大概心情狀態不佳,所以讓這場音樂會才顯得無趣吧。可惜可惜。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