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3

Die Teufel von Loudun

2011


這篇心得就是我已經完全忘記了。


__

齊瑪曼鋼琴獨奏會

06. March. 2010, Hannover
NDR Großer Sendesaal
Krystian Zimerman Klavier

Nocturne Fis-Dur op. 15, 2 Larghetto
Sonate Nr. 2 b-Moll op. 35 mit dem Trauermarsch
Scherzo Nr. 2 b-Moll op.31
Sonate Nr. 3 h-Moll op. 58
Barcarolle Fis-Dur op.60

Zugabe: Waltz op.64, 2

Berggarten Hannover, March, 2010


我覺得自己應該是潛意識中以各種方式去逃避蕭邦,當我想起來自己到底有哪首蕭邦的曲子我可以背譜彈的,我發現竟然沒有。我會彈很多蕭邦的曲子,我也對他的音樂很熟,幾乎他的所有樂曲我都有譜,包括鋼琴協奏曲,也都有錄音,但是我就是不會背他的曲子。我會背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德布西的曲子,但是我就是從來沒有把蕭邦的曲子好好得背起來過。

我從來沒因為音樂會曲目中有蕭邦的音樂而去聽,我也沒聽過人現場彈奏他的鋼琴協奏曲,但是這陣子全世界的蕭邦熱潮讓我重新聽了他的音樂,始終發現他是一個不可能超越的典範,他的音樂始終在我的腦海裡,這種感覺直到昨天齊瑪曼的音樂會達到高峰。


整場蕭邦的音樂會,紀念蕭邦誕辰200週年。獨奏者是齊瑪曼,1975蕭邦鋼琴大賽得主,世界知名的蕭邦詮釋者,號稱鋼琴界的絕對完美主義者。


第一首是夜曲。我喜歡的夜曲音色都偏冷,但是齊瑪曼的琴聲相當溫暖,一開始很不習慣。尤其開頭他選擇用平鋪直述的方式彈奏,讓人有種摸不著頭緒他叫做齊瑪曼的感覺,感覺相當普通,但漸漸的加入越來越多的方向感,做為音樂會的開頭有引人入勝的企圖。整體來講算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開場白,也為接下來的奏鳴曲暖了場。


奏鳴曲可以展現一個完整的思路架構,四個樂章聽下來可以說是非常過癮。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怎麼有人能夠彈得如此莊重如此肅穆,到了如歌似的中段我就已經不行了,眼淚莫名其妙默默的一直流下來。最後一次旋律再現的時候他把音量降到最小,用最柔軟的音色把旋律再次唱出的時候,如果能發出聲音的話,我想自己大概就要痛哭失聲了,一輩子難得能這麼精緻的體驗到溫柔。再現部再次的肅穆與莊嚴,讓人在一個樂章中就感受到世界上最強烈的對比,對於逝去之物所展現的無比悲傷


接下來的詼諧曲是極其精彩的演出,但是以他來講應該不算最好的。除了感覺出來沒有火力全開之外,也有些小小的miss,但是仍然相當令人驚嘆。



(當年沒有寫下半場的心得,但齊瑪曼彈奏蕭邦第三號奏鳴曲的心得可參見2012的音樂會心得)



在安可曲前齊瑪曼在彈奏之前用德文說了一段話,可惜口音很重且我離他大概有20公尺遠聽得不是很清楚。那首華爾滋也是我會彈的曲子,但是卻再次感受到蕭邦作品是無可超越的,至少是在我的智力範圍內不可能超越的。

重要的是整場蕭邦的音樂會聽下來,齊瑪曼完整的呈現了蕭邦完整的形象,至少是我能想像的所有面向。的確是世界級的音樂會!

__

(寫於2010. 7th March, 網誌版略加修改)






24.2.13

拉赫曼尼諾夫之夜


23.Feb.2013. 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
IVÁN FISCHER

ANDREI KOROBEINIKOV Klavier
YURI VOROBIEV Bass
Sergej Rachmaninow
"Schicksal" (Alexei Apuchtin) für Bariton und Klavier op. 21 Nr. 1
"Vocalise" op. 34 Nr. 14, für Orchester vom Komponisten
Konzert für Klavier und Orchester Nr. 2 c-Moll op. 18
Sinfonie Nr. 2 e-Moll op. 27

Konzerthaus im Licht

這場音樂會的作品都是拉赫曼尼諾夫最膾炙人口的曲目,也是場全數售罄的音樂會。而這些曲目大概是德國Klassik Radio沒事就會放一下讓老太太讚嘆古典音樂好美的作品,搞不好還做了廣告,所以讓當天晚上的Konzerthaus的大廳內同時出現兩個大樂團的奇蹟:一個是在台上的Konzerthausorchester不說,另一個應該是在台下的Hustenorchester der alten Oma(老太婆咳嗽交響樂團)

音樂會前的導聆滿長的,將近40分鐘,但是相當不錯,導聆的人並不直接介紹音樂本身,而是透過其他不同的作品來點出今晚這些曲目動人的地方,而且還會適時的引導觀眾聽聽樂段中的主題和動機,然後還會說我只是想提醒您在欣賞今晚的演出時有這些Aspekt,如果您沒有注意到的話也很好,代表您欣賞了這首作品的其他Aspekt.“

第一首命運之歌是拉赫曼尼諾夫在他災難性的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後,經過一連串的自我懷疑後寫下的第一首作品 ,是一首男低音+鋼琴的聲樂作品,沒有特別的感覺,其實有點不懂為何這首曲子會突然出現在開場。第二首聲練曲也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經典之作,今晚演出的是作曲家自己改編的交響樂團版本。依凡費雪的指揮還是那麼有張力,如同上次他指揮柏林愛樂時給我的感覺一樣。Konzerthausorchester也表現得相當不錯,可惜是讓擔任主奏的小提琴站在管樂器前面,所以有時候木管聲部的聲音就聽起來有些悶悶的。

接下來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首我高中時就聽到會背的曲子,也曾經多次對著總譜聽過,甚至自己在鋼琴前試彈過的曲子。今天的鋼琴家Korobeinikov27歲真的是在技巧和體力的顛峰,三個樂章演奏下來幾近完美,除了某些樂段樂團會無可避免的蓋住鋼琴的音量之外,其實是讓人非常非常滿意的演出。而歷經多年後再次聆聽這首作品,好多回憶都不斷的湧上,即便現在這種風格的作品已經不再是我的最愛,但是很多地方還是深深的牽動心曲。即使這首曲子的每個小細節都這麼讓人熟悉到膩,音樂在耳邊響起的時候卻還是隨著她的律動上下起伏。依凡費雪相當重視分句與樂曲的流暢,從他的動作和與樂團和獨奏者的互動間可以感到他真的是在帶領樂團與獨奏者一同演出。

下半場是那刻骨銘心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有著我高三一整年(2001-2002)的記憶,有著來德國那年夏天(2009)的記憶,如今都已經12年過去,這首曲子卻還是那麼的特別。
依凡費雪的詮釋和我心中習慣的速度不太一樣,但是卻非常令人滿意。從一整首的交響曲中可以看見他如此細心的經營樂句,引導樂團歌唱,用微小的速度變化完美且流暢地營造高潮,整首交響曲不斷的向前不斷的向前,第二樂章令人驚艷的快速音群,第三樂章大概只能用完美來形容,幾度聽到流淚,而第四樂章也是個完美的演出,完全不需要擔心樂團是否會出差錯,詮釋是否喜歡的感覺真好,難得能夠如此盡心得享受音樂的流動,演出結束後真的是情不自禁的大叫了起來。在這種音樂會後不需要自己一個人在大雪紛飛的柏林回家,再次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幸運與幸福。


__

再次聆聽舒曼第二號交響曲


21.Feb.2013, Thu,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Miklós Perényi Violoncello
Henri Dutilleux, Métaboles für großes Orchester
Witold Lutosławski, Konzert für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Robert Schumann, Symphonie Nr. 2 C-Dur op. 61

二月卻還大雪紛飛的柏林

這次音樂會的曲目很特別,在導聆之前就先把節目單快速的掃過一遍,發現其實導聆的Gerhard Müller並沒有甚麼新意。比較起同樣是講舒曼的第二號交響曲,去年同樣在柏林愛樂聽Olaf Wilhelmer講這首就精采多了。

總之上半場DutilleuxMétaboles我曾在剛到德國時聽過NDR-Radio-Sinfonieorchester演過一次,那次的印象還滿好的,覺得是首能令人從容地理解的現代音樂,這次柏林愛樂的演出雖然說樂團高了一個等級,但並沒有讓人覺得特別動容。拉圖對慢板樂段的處理還是一如以往的讓人感到很多細膩之處,但是其他地方其實並不讓人感到這個樂團的世界頂級之處,有些地方也不是銜接得完美無瑕。這首樂曲的編制很大,我想有些管樂應該是從akademie裡面挑選出來的學生。長笛首席帕胡德在開場前還在場上和隔壁二部的試吹幾個片段,讓人懷疑是不是昨天的演出有爆點。

第二首是Lutosławski的大提琴協奏曲,獨奏者Miklós Perényi 是我上次聽Peter Eötvös指揮柏林愛樂首演他的Cello concerto grosso時的匈牙利大提琴大師。上次Eötvos的協奏曲並沒有太多的驚喜,但這次演出Lutosławski的協奏曲其實滿令人驚艷的。首先是獨奏者和樂團的關係非常特別,獨奏者是自己的世界,而整個樂團又是另一個世界。其實在聆聽這兩個部分相互競爭的過程中,不禁想到當今的台灣社會政治,獨奏者其實只是個市井小民,管他是長笛豎笛小提琴長號還是雙簧管,在社會(整個樂團)中都能找到與自己相似(樂器相同)的,但卻始終因為整個社會方向的干擾,始終沒有辦法認真的做自己,而在社會中與自己相似的聲部,卻也因為與巨大的樂團機器在一起,也沒有辦法,沒有能力去聲援與自己背景想法相似的那個獨奏者。聽完後覺得是一首相當厲害的作品,而樂團的表現也相當亮眼。

下半場是舒曼的第二號交響曲。這首在過去一年來竟然已經聽過三次了。第一次是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第二次是Eschenbach指揮倫敦愛樂。與上次阿巴多帶領的柏林愛樂相比,這次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在拉圖的領導下我只能說是一場災難,聽得讓人連連搖頭,感想和上次聽拉圖指揮貝七一樣,很想請拉圖不要做些奇怪的漸強漸弱或試圖完一些速度遊戲,整個樂團就像是跛腳了一樣,像是第一樂章尾段不自然的漸快,第二樂章開頭的速度又稍慢,讓原本該是Vivace的第二樂章速度竟然和第一樂章的Allegro, ma non troppo一樣。原本該是最華麗的第二樂章卻又有不時的奇怪速度變化,樣讓整個樂團想飛都飛不起來,聽到我差點沒氣死。但是第三樂章慢板卻又出奇的好,線條相當優美流暢,木管聲部銜接得相當完美,solo也都讓人驚豔。這種種都奠定了拉圖在我心目中這個只會指揮慢板的指揮家的地位。第四樂章基本上還不錯,但結尾的那一分鐘不知道為什麼又被拉圖搞得莫名其妙的不high了,除了覺得相當掃興之外,更被他竟然連這種就算他不指揮柏林愛樂也能演很好的標準的結尾樂章的結尾都能搞砸的能力感到莫名其妙。

__

庫斯弦樂四重奏 Kuss Quartett


13.Feb.2013. Wed. Kuss Quartett
HCC Hannover, Beethovensaal
Joseph Haydn, Streichquartett in fis-Moll op.50 Nr.4, Hob III:47
Leoš Janáček, 1. Streichquartett “Kreutzer Sonate”
Franz Schubert, Streichquartett in G-Dur D887 / op.161

網路上竟可看到他們演出的完整HD錄影

上次聽全場的弦樂四重奏應該是數年前Alban Berg弦樂四重奏要解散前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那次,那次的座位在舞台後方,可以很近的觀看樂手,這次竟然也有好運氣做在四重奏的正前方2公尺內,樂手間的眼神交流,呼吸起伏都看得很清楚。

這個來自柏林的弦樂四重奏應該算是相當不錯,也有個滿不錯的網站:

原本是衝著楊納捷克的弦樂四重奏來的,基本上海頓和舒伯特的兩首弦樂四重奏我都沒聽過。很怕自己會睡著,但第一首海頓的作品竟然讓人感覺相當精彩,第一樂章開頭四個人的聲音完美得融合就讓人相當驚豔了,可是隨著樂章起伏,可以發現大提琴的聲音偏暗,中提琴的聲音偏暖,器樂間的對話就聽起來有些小小的不順。但是基本上算是相當完美的演奏。

第二首楊那傑克的弦樂四重奏,也是第一次聽現場的演出。音色上相較於第一首海頓的圓潤,這裡就顯得較為粗獷。這首克羅采奏鳴曲是受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影響下所寫的作品,四個樂章分別描述小說中的四個段落,主題圍繞著婚姻中夫妻間的從屬關係。這首作品在技巧上的要求就遠超過海頓,很可惜的是有些銜接上的空隙,像是第二樂章中有很多第二小提琴銜接第一小提琴的快速音群就不是相當完美。但是整體聽起來還是相當的令人滿意。最可惜的是終樂章的尾部那幾近瘋狂的快速音群顯得有些潦草混亂,讓原本應是高潮的地方變得有些掃興。

下半場舒伯特那又臭又長的弦樂四重奏實在無法領教。雖然他們也演得相當認真,但舒伯特的這首弦樂四重奏......我想我還是無法理解。不過總而言之是個相當不錯的室內樂之夜。

__

ORF-Radio-Symphonie-Orchester Wien


31. Jan. 2013, ORF-Radio-Symphonie-Orchester Wien
Kuppelsaal im HCC
Cornelius Meister, Leitung
Sabine Meyer, Klarinette
Ludwig van Beethoven, Leonoren-Overtür Nr.3 C-Dur op.72b
Carl Maria von Weber, Konzert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Nr. 1 f-Moll op.73
Anton Bruckner, Symphonie Nr.4 Es-Dur „Die Romantische“

今年的雪特別多. Hamburg, Landungsbrücke

這次終於有機會見到傳說中的樹敵女王(nono....是豎笛)莎賓梅耶。她先在巴伐李亞廣播交響樂團,然後成為柏林愛樂的首席豎笛,接著離開後以獨奏家的身分在世界各地演出。高中時在建中樂旗隊就常聽到豎笛的人說到她的大名,自己也有幾張她的CD,這次有機會親眼得見也算是相當幸運。指揮家Cornelius Meister是漢諾威人,今年才33歲就以音樂總監的身分帶領維也納的樂團返家演出不知道算不算是衣錦還鄉呢?

這次演出的曲目都圍繞著維也納,整場聽下來三首曲目都讓人有種感覺:

11.  Cornelius Meister的指揮相當清晰,整體上對於曲目的詮釋也都相當令人滿意,不知為何常讓我一直以為自己在看Andris Nelsons的音樂會,大概是因為他們年紀相似風格也相似吧?
22.  樂團基本上聲音相當好,但卻常常無法整齊的一起開始實在很讓人困擾,但對於職業樂團來講這應該是相當容易解決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33.  法國號常常出狀況,每次有危險的地方必放小砲,演到布魯克納的時候幾乎已經讓人覺得聽到放砲不感到意外而只能搖頭了。非常可惜

總而言之覺得很可惜。莎賓梅耶吹得相當好,表情和動作都很多,韋伯的協奏曲吹得如同錄音一樣完美,只不過她的音色相當溫暖,在HCC這樣大的演奏廳裡就顯得沒有辦法填滿整個大廳,不過我想這完全不是她的問題。上次在同樣的廳欣賞Hindemith的豎笛協奏曲也是一樣。不過這讓人很想找機會去聽她的室內音樂會,應該會相當精采。

下半場重頭戲的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相較於我習慣聽的伽利畢達克,Meister的速度相當快,不過大句子經營得相當有張力,也不會讓人感到潦草或是跛腳。可惜樂團總是會有一歇歇小瑕疵,但瑕不掩瑜。最可惜的是這次演出和上次聽柏林愛樂與Christian Thielemann時一樣是1878/1880的版本,然而這個版本的終樂章和1881的版本差很多,而我又特別特別喜歡1881版的終樂章,所以雖然他們最後也演得不錯,總覺得在結束後少了些甚麼,讓我再次感到遺憾。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