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11

Intolleranza 1960



Musik und Libretto von Luigi Nono

諾諾的這齣歌劇可以說是驚人,而去年漢諾威歌劇院在寫就五十年後重新製作,首演後被樂評高度讚賞,一票難求,全數售罄,今年果然勇奪德國劇院聯盟在音樂劇場這品類的浮士德(115)。好險在這個樂季又再次上演,才有機會再次親身體驗。

就音樂本身而言,諾諾的這齣歌劇就如同他的其他音樂一樣,完全不“enjoyable“,所以即使我在看完表演後很喜歡這個製作,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買CD來聽,因為用聽的根本就已經超出所能理解的範圍。對我來講把噪音放入音樂的實驗目的是開拓作曲家的工具,但買CD純聽音樂,與純聽噪音音樂其實還是可以感覺到感官上接受的極限。

歌劇本身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個到異鄉工作的挖礦工人回家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挖礦工人經歷了一些譬如說民主由行,或是被警察抓去關,然後逃出監獄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伴隨了他個人政治覺醒的過程。最後回到家鄉前洪流湧竄淹沒一切,在眾人紛紛逃離家園時這位工人才發覺其實這才是他該留在家鄉的理由,因為他要改變這一切。歌詞的部分大多不是Nono原創,而是Nono直接引用一些作家、詩人的作品來描述場景。

至於這齣製作為什麼特別動人呢?因為觀眾和演員是混在舞台上的。開演前先在觀眾席上聽一段從後台傳來的合唱,然後舞台前幕升起(是一張厚重的鐵幕),聽眾被邀請進入舞台,然後紛紛在舞台上雜亂的椅子上就座,有些人坐在地板上,有些人(演員)是早就躺在地板上不動。然後鐵幕再次拉下,眾人被鎖在黑暗的舞台上,開始難聽的音樂(樂團剛好在我正下方,透過鋼格聲音傳上來),偶爾身邊的人竟然唱起歌或是說起話來,才發現他們竟然都是演員!嚇死人了。最有趣的是演員竟然還會和觀眾互動,譬如說偶爾拉一下你肩膀,偶爾拿手電筒照你一下,或是帶你到別的位置去,配合當時的情境,讓人切身有種身處於那個場景當下的感覺。由其遊行示威那段,眾人集結到舞台中央,旁邊有梯子,有歌者在上方高唱,混在你四周的有演員一起應和吶喊,真的很有臨場感(那時不禁覺得自己上次被()強迫去看那個無聊的極限震撼真是還有些生氣)。接著隨著劇情的推移,遊行者被抓,然後觀眾也隨著混亂的人群在舞台上移動,有些演員就突然自動倒在你身上或是腳邊,非常擬真,最後還被發給毛毯,然後觀眾被要求躺在地上,像是在犯罪集中營被關一樣。然後隨著事件發生,觀眾自然而然的漸漸起身,又呈現一片混亂後又發生洪水氾濫(舞台後方突然沖下大水(水真的超大)),然後見到演員浸在水裡,眾人又哭泣又鬧,然後觀眾退場,幕落,結束。

這真的是個很特別的經驗,想到台灣好像也想推廣音樂劇場,但是好像到現在也沒有聽到甚麼太多的下文;百年國慶音樂劇花了兩億三千萬的夢想家是讓人連trailer都看不下去的東西,就覺得有很多感慨,而我是否該/能像劇中的那個礦工一般說話呢?

Hier muss man bleiben, hier alles ändern” (我們需要留在這裡,改變這裡的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