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11

3rd Sinfoniekonzert



Sinfoniekonzert bei der Staatsoper Hannover

Programm
Sofia Gubaidulina, Märchenpoem für Orchester (1971)
Jacques Ibert, Konzert für Flöte und Orchester (1934)
Igor Stravinsky, Petruschka (1911/47)
Dirigent: Johannes Debus
Solist: Vukan Milin

今天很高興和德國同學一起去聽音樂會,雖然漢諾威歌劇院的交響音樂會過去兩年來每次都讓我失望,但是這次曲目實在太精采太對胃口,所以決定還是要去聽一下。

今年Gubaidulina非常紅,因為她八十歲生日,漢諾威舉辦了一系列幫她慶生的音樂會,而歌劇院也演了一首她的作品。這首曲子其實是在描寫粉筆的一生,而我兩年前就在NDR聽過一次,這一比較下來就顯得NDR Radiophilharmonie整整勝過漢諾威歌劇院交響樂團一個級別,而NDR的音樂廳也的確比歌劇院更適合演奏交響樂。

第二首是依貝爾的長笛協奏曲,抱著很大的期待來聽,因為獨奏者Vukan Milin是歌劇院交響樂團的首席,每次聽他在演出歌劇的時候都感覺很不錯,但是沒想到這大概是當天晚上讓我最失望的演出。我一定要嚴格的批評整個樂團和獨奏者也沒在一起就算了,自己也非常混亂,就像上次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一樣讓人失望。不過再次體驗到聽帕胡德的CD和現場演奏會是多麼洗腦的事,等級差太多了。不過讓我體驗到在最high的第三樂章結尾差點睡著的奇妙經驗(上班畢竟太累了)Encore吹了德布西的Syrinx,自己吹過又會背的曲目,如果他無法施展有如霍洛維茲般的音樂魔法,我想如果我身為樂評大概會把這個Encore評為有誠意但卻多餘吧。

下半場聽得出樂團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彼得洛希卡,這是我第一次聽現場,演得中規中舉。演出本身並不讓人驚艷(畢竟小號Solo時會讓人懷念Tarkövi的舉重若輕),驚豔的是竟然可以演得這麼穩當,可見樂團實力其實並不差,只是缺乏練習;再次讓人驚豔的是Stravinsky的音樂語言以及拼貼功力,也再次認知到他對我的影響有多深,我的音樂美學大概都是奠定在他早期的作品的美學之上發展出來的,儘管從我閱讀他的自傳至今也將進10年,其間當然也吸收了很多新的東西,也做了很多消化和重組,但屬於本質的東西都可以在他的彼得洛希卡中找到,然而當我問自己是否在彼得洛希卡的音樂被寫下百年後(1911-2011)自認有能力超越他的時候,我竟然只找得到他的衍伸(以及其他人的衍伸),說要在本質上的超越我想我並沒有。不過也想到自己的三樂章中國速寫曾被評為元素太多沒有好好發展。當初聽到時有點難過,不過現在我大概只會覺得自己和那個批評站在完全不同的平台上。不過和彼得洛希卡那複雜交錯的元素比起來,我的音樂真的算是很簡單的了。不過在創作了這幾年之後回去聽彼得洛希卡,才真的發現原來我創作音樂的目的就只是想要創造出有如彼得洛希卡故事內容般活生生又五花八門的世界,一個我自己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