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11

黑暗中的女人 Lady in the Dark

Musical von (音樂) Kurt Weill
Buch von (書) Moss Hart
Gesangstexte von (歌詞) Ira Gershwin
Deutsche Fassung von (德文翻譯) Roman Hinze
in deutscher Sprache
Premiere (首演) am 15. Oktober 2011

自從納粹占領德國後,Kurt Weill就開啟了他的流亡之路。一路到了美國,拿到了公民身分後,在1947年的美國雜誌”Life Magazin”上說了:


Obgleich ich in Deutschland geboren bin, bezeichne ich mich nicht als ‚deutschen Komponisten.‘ Die Nazis haben mich eindeutig nicht als solchen bezeichnet, und ich verließ ihr Land 1933... Ich bin amerikanischer Staatsbürger, während meiner zwölf Jahre in diesem Land habe ich ausschließlich für die amerikanische Bühne komponiert.
(雖然我在德國出生,但我不覺得自己是德國作曲家。納粹當然也不會如此認為,而且我1933年就離開了他們的國家。我是美國公民,在這12年間我全然的只為美國的舞台作曲)


然而Kurt Weill在美國時期的音樂在質與量上卻顯然的不及他在柏林的日子(以阿多諾E-Musik的角度看來,即使Weill在離開德國前的作品就已經很不嚴肅“(E),而是所謂的Kabarettmusik(酒館音樂)),就像是他在美國最成功的音樂劇“Lady in the Dark“當中,即使他仍能以擅寫旋律取勝(但也許也大不如前),但那音樂本身的質地與巧思都顯然地不如Die Dreigroschen Oper(三便士歌劇)或是Der Silbersee (銀湖)這些先前的作品,更不用說音樂與戲劇之間的對話。然而這個轉變是基於Kurt Weill不願在美國嶄露長才,還是他在歷經磨難後已不再能如以前般創作,還是是因生活而不得不與美國的流行文化苟合的結果,這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這齣於1941年一月於紐約Alvin Theatre首演的音樂劇,於70年後在Hannover重新被翻譯成德文並且搬上舞台。演出的內容上並無甚特別,劇情基本上是在夢與真實之間,大量的運用佛洛伊德對夢中景物的心理分析來拆解一個覺得自己壓力過大的一位時尚雜誌女主編的心理。音樂上也無需多提,基本上雖然還聽得見Weill的影子,但已經很美式,且帶有些“big band“風格,而這種東西基本上就不是德國樂團擅長的了,所以音樂演奏上也乏善可陳。只是演出的陣容頗為龐大,動用到芭蕾舞團,許多歌者以及小孩。最令人驚艷是舞台的佈景和效果,整個舞台從頭到尾都非常令人驚艷,而在夢與真實之間的換景利用鏡像反射、煙霧障眼、半透明布幕呈現多層舞台、光影變焦等等非常高明的手法,而且每次都有新招,讓人驚艷無比。對舞台有興趣的可以在Hannover歌劇院的官方網站上看到很多很棒的照片


謝幕時把整個作品中最high“Tschaikovsky“又重唱了一次。


在另一個Youtube上找得到的演出,也在謝幕時重唱了一次”Tschaikovsky”(110),難道是這齣音樂劇的傳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