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11

28.10.2011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Nikolaus Harnoncourt Dirigent
Julia Kleiter Sopran
Elisabeth von Magnus Mezzosopran
Werner Güra Tenor
Florian Boesch Bass
Rundfunkchor Berlin
Simon Halsey Einstudierung

Ludwig van Beethoven
Messe C-Dur op. 86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5 c-Moll op. 67


即使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各種版本都已經在CD裡聽到都倒背如流但還是得與柏林愛樂現場體驗一下更何況今天的指揮是指揮界第一線的前輩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也難怪一票難求,而現場還是一堆人排隊求票。

七點進場去聽導聆,柏林愛樂的導聆還是如以往一樣驚人,先從貝多芬創作第五號交響曲歷時三年,在眾多不同的版本間週旋,最後而決定了這個我們今天聽到的版本。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為什麼這場音樂會要把C大調彌撒曲和這首C小調的第五號交響曲放在一起,原來兩者都標示著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五號交響曲是歷史上首度動用到三隻長號的革命性作品,而C大調彌撒曲在配器上雖然看起來中規中矩,一如之前HydnHummel的彌撒曲,但卻缺少了屬於較糖音樂中最重要的管風琴,於是在當年被委託創作此曲的王子喻為insuportablement ridicule et detestable“(可笑與令人厭惡得令人無法忍受),然而卻與第五號交響曲一樣是都可說是音樂史上所謂Vom Dogma zur Freiheit“(從教條到自由)的分野。而這兩首曲子都是同樣在1806/1807這幾年間成型的。

柏林愛樂與柏林廣播合唱團都是一如以往的優越,我不熟悉的C調彌撒曲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片段,不過最期待的還是在中場過後的第五號交響曲。哈農庫特的速度非常快,連唯一較慢的第二樂章也不慢(不過畢竟譜上是寫Andante con moto,有動感的行版)。整個樂團幾乎可以說是用一種飛馳的速度在前進,然而樂團卻仍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結束後就聽到其他聽眾在評論說每次都要驚訝於這個樂團到底可以如何精準的演奏。哈農庫特的手勢也非常清晰非常精準,由其在帶領樂團拉出旋律線條的部分,一個手勢一帶,整個小提琴分部就一個精準的件強;或是右手一個點下去,整個大提琴聲部就一個精準的accent,真的是非常經典的指揮帶領樂團的示範。前方雖然有放譜,但幾乎都沒在翻,想來音樂也是爛熟於胸。

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稍微慢一點的第五號交響曲,這個演出有種一眨眼整首曲子就過去了的感覺,雖不能說是草率,但結束後是讓人覺得很悵然。不過觀眾非常熱情的鼓掌,這還是第一次見到樂手們都已經全部離開舞台後觀眾還不停的鼓掌,直到哈農庫特再次上台與觀眾致謝後才結束。也不知道下次是否還有機會看到這位和Lorin Maazel相同年紀的八十二歲老先生,不過他在舞台上所展現的熱情與指揮的藝術,是讓人永銘於心。


哈農庫特控制樂團的精準程度看那1:20-1:30那段就可見一般。他根本就是在用生命在指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