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

庫特馬索與愛樂交響樂團



04. Feb. 2012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onductor: Kurt Masur
Cello solo: Daniel Müller-Schott

Program:
Robert Schumann, Konzert für Violincello und Orchester a-Moll op.129
Anton Bruckner, Symphonie Nr. 7, E-Dur WAB 107


16歲時上的第一堂指揮課,見了老師家一張庫特馬索指揮紐約愛樂海報,聽老師解釋他,從此這個名字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隨著家裡CD蒐藏的增長,他與布商萊比錫大廈交響樂團合作的錄音也逐漸增加,知道他在文化傳承與人道精神上的貢獻,而最終讓我有機會看到已經84歲的他,實在是很幸運。

這是第一次聽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出,上半場演奏舒曼自殺前所寫的最後一部作品,擔任大提琴獨奏的式現在很紅的Daniel Müller-Schott,上次聽他和Julia Fischer一起演雙協奏曲,覺得他拉得很不錯(他這個樂季有去台灣)。愛樂交響樂團在這首的音量很小,音色很暗很內斂,感覺這種音色說好聽是黏稠得很有凝聚力,說得難聽就是很悶,演出還沒結束我竟然就在想說:如果這就是英國樂團的傳統與特色,難怪他們整個十七十八到十九世紀中葉都沒能出過半個偉大的作曲家。Daniel先生拉得很棒,但也感覺很中規中矩,偶有小小火花但可惜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庫特馬索的動作很小很少,從後方幾乎很少看得到他的手,大部分動作都只在身體前方,雖然他年事已高,動作不靈活應該也大有影響,但如果沒記錯他的動作向來都很小。這大概是我到目前為止現場看過動作最小的指揮吧!

庫特馬索的動作真的很小

下半場布魯克納的第七號交響曲,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聽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愛樂交響樂團完全換了一個音色,變得比較明亮,音量也明顯大很多;不過第二樂章很多地方弦樂又常回復到上半場那種悶到不行的音色,讓人不禁覺得到底一個樂團有沒有辦法任意改變自己的音色呢?柏林愛樂很明顯有很多種不同的音色,不過基本上都是頗為鮮明清澈,看來要了解一個樂團還是要多聽幾場他們的音樂會才有可能。

音樂的部分基本上要聽完整首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確當初我竟然能說出要去聽讀詩會還不如在家聽布魯克納的彌撒曲這種話來,的確值得一個誰比我更悶的稱號。但其實布魯克納的音樂也不是真的那麼悶,只是全都是一連串的內心戲,如果沒能與其接軌,大概真的會覺得悶到爆炸吧。也許詩也是一樣。



我還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去聽音樂會,不過也許我只不過是還沒找到那個能與我分享音樂內心戲的那個人。然而他在哪裡,就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