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新興表演藝術場地
RadialPhilharmonische
Expeditionen
- Ein Tag mit Musiker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與柏林愛樂音樂家的一天)
- Ein Tag mit Musiker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與柏林愛樂音樂家的一天)
Radialsystem V
So 15. April 2012
14-18 Uhr
Kammermusiksaal
So 15. April 2012
19-23 Uhr
看到這場節目就在想,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場“音樂會可以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十一點?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而是“一個“由一系列音樂表演組成的活動。下午14-18是在柏林正夯的表演場地Radialsystem V (放射系統五,名字就很奇妙),晚上19-23則是在愛樂小廳,所以基本上是八個小時的活動。當天演出的音樂家都是柏林愛樂的成員或成員的友人。
在RadialSystem V的節目總覽
Radialsystem V是個相當有機的空間,這次的節目設計可以讓觀眾在六個不同的場地聽音樂;其中船上和屋頂閣樓是兩個特別場地,由於位置有限,觀眾需要擲骰子贏了才有辦法拿到票;我可惜運氣很差擲了好幾次都沒贏,所以沒辦法到船上去聽contrabass二重奏,和骰官硬凹了屋頂閣樓的票。所有的時段都有三四個場地同時都有表演,觀眾可以在一個節目開始之前入場,不可以中途入場,但可以提前離去趕場到別場表演;也可以選擇在大廳看音樂廳裡面的實況轉播。
我聽的第一場是柏林愛樂的六個打擊演出Steve Reich的作品(Music for Pieces of Wood 和Piano Phase),標準的極簡風,配合得無比精準穩當,只能說是非常厲害,而且都還背譜演出。不過可惜是給兩台marinba的“Piano Phase“還是有打錯幾個音,但是真的非常厲害了。
第二場是奧地利作曲家Friedrich Cerha的“Eine Art Chansons“(一種香頌)的選粹。是給低音大提琴、鋼琴、打擊和歌者的作品。那天一口氣唱了19首歌,但是每一首都非常短,總共只花了30分鐘左右。有趣的是歌名和歌詞都很爆笑,像是第一首“hörprobe“(試聽)就的確就像是在試聽一般只聽得到一些簡短的片段;很多地方讓人想到同樣是奧地利作曲家HK Gruber的“Frankenstein! “,但是我還是覺得Frankenstein!的經典程度就像是普羅高菲夫的古典交響曲一樣無可取代。
接下來大概有30分中的休息時間到我想聽得下一場Le Musiche,我就在大廳內吃了塊蛋糕喝了喝咖啡,然後很悠閒的到另一個場地Studio A,才發現地上竟然擺滿了瑜珈墊和枕頭,原來是給大家躺在上面聽音樂的!在Studio A可以俯瞰柏林的Spree河,對面還有廢工廠,很有東柏林那種舊時代的美感。下午天氣很好,這場演奏了年輕座曲家Thomas Adès寫給弦樂四重奏的Arcadiana,躺著聽還滿享受的,而且曲子雖然現代但也不難聽。不知為何眼皮就沉重的閉上,等我再次回過神來後就已經結束了(暈);從瑜珈墊起身的時候看見玻璃窗上反射著Spree河的波光,那瞬間的美感真讓人錯覺自己身在Arcadia的異境。難道這瞬間就是這個表演的目的??
第四場就是特殊場地“屋頂閣樓“(Dachstube)的音樂會;首先觀眾要先爬到一個很小的屋頂閣樓裡面,裡面真的就是很破,擺了一架豎琴,原來是小提琴和豎琴的二重奏。我覺得兩人大概沒有花太多時間練習,所以音樂本身不算太吸引人,豎琴家在某些較為困難的片段都還不是演奏得很熟練。但是曲目很有趣,三首作品的作曲家都是豎琴家。先是巴洛克時期Deonardo Vinci給豎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再來是Robert
Nicholas Charles Bochsa的夜曲,有非常精彩的豎琴華彩片段,可惜沒有練得很熟。最後一首是還活著的豎琴家兼作曲家Josef Molnar以日本民歌為根基所作的幻想曲,Molnar長年住在日本,演奏這首作品的小提琴家Amadeus Heutling還在這次柏林愛月的亞洲之旅與他通了電話,希望他再寫首給小提琴和豎琴的作品。音樂還滿有趣的,可惜被演奏得有點過份“西方“,很多日本音樂特有的風格和精神都不見了。
奇怪的是下午的節目單是免費發送,但到了晚上在小廳卻要收費2EUR(明明上面還寫了“Freier Verkauf“)。不過還好我下午已經拿了節目單了,才不會不知道到底在演甚麼。
從第一次進去的興奮到現在的熟悉
晚上在小廳得曲目都很罕見。而且四個小時四場演滿,中間都只有5-10分中的休息,其實滿累人的。第一場全是德國首演或是世界首演的新音樂。第一首是Lei Liang (估計是中國人)名為Gobi Gloria的弦樂四重奏。我覺得寫得很好,以五聲音階為基調加入了現代元素,很有特色,可惜我覺得還有些保守,沒有辦法給人強烈的印象。第二首是Sean Friar寫給大提琴獨奏的“Teaser“,基本上有點像是揉合了極簡與一些現代演奏技巧的作品。獨奏者Richard Duven拉得很好,讓曲子很有生命力,只不過在看過大大小小的現代作品之後,只覺得現在的新音樂要能讓聽眾在音樂會過後留下印象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不過也許我們也不需要留下甚麼印象,畢竟去聽音樂會就是去感受音樂的瞬間,事實上我在聽過這麼多音樂會後,還有幾場,或是幾個瞬間是真正能讓我記得的?第三首是Kurt Rohde所寫“Three Edutes for mixed
ensemble“的首演。這首相當長,但我實在沒有任何印象。因為我覺得還滿無聊的,甚至比Wolfgang Rihm很多亂寫的音樂都來得無聊很多。有趣的是看見平常吹長笛的Michael Hasel指揮。
跨越很大的時空尺度,第二場只有兩首古典時期作曲家Johann Matthias Sperger的作品。這位18世紀中的奧地利低音大提琴家兼作曲家給中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二重奏堪稱是一絕,沒想到這兩種樂器這麼搭,而演奏的時候兩人之間的火花和對話真的很讓人著迷;尤其是第二樂章的浪漫曲,好到讓我覺得若是有現場錄音的話絕對可以成為“流放孤島時必備的30張古典CD“之一。第二首是給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的奏鳴曲。一樣是很動人的演奏,但是可惜就沒有第一首那麼驚豔。雖然他與莫札特是同時代的人,但他的音樂相較於莫札特他的音樂好像深沉了一點。有機會應該要收藏一下他的CD作品。
第三場則是到了浪漫時代,August Klughardt的蘆葦之歌(Schilflieder),給Oboe,
Viola和鋼琴的三重奏。也是非常罕見但卻優雅的曲目。Oboe是柏林愛樂的首席Jonathan Kelly,完美的聲音,流暢的演奏,只能說他們也都是一流的室內樂演奏家,音樂性超好,很會營造氣氛。第二首是Charles Martin Loeffler給相同編製的兩首狂想曲,我之前沒有聽過,但同樣相當令人滿意。只不過這天十在聽了太多音樂了,最後也有點麻痺。
好在最後一場是輕鬆的皮耶左拉加上改編一些舊音樂。擔任手風琴的Bettina Hartl超有fu的,別看她小小一隻,但拉起琴來那種韻味十足,相較起上次看皮耶左拉六重奏中手風琴手洗鍊的浪子風,她的演奏有一種柔媚和細膩之美。
雖然晚上的室內音樂會都很棒,而且我也坐在第一排正中間最好的位置,但是一整天這樣體驗下來也是累得很。週日的晚間十一點,想著今天的體驗,其實,如果我只是想藉由探索世界的過程來尋找自己,也許我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相處。但其實自己也該明白(或說承認),缺乏的其實一直都只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我卻始終在尋找該屬於自己的。
這樣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
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